我应该算是做教学出生的,在2015年初开始莫名开始做微信群,被老板赶鸭子上架,既要做教研,教学,又要做社群,当时很懵圈。应该来说2015的时候,成都做家长社群的培训机构真的很少,我也是毫无市场的洞察力,效果可想而知。在里面做了几次家长,录播了十几次电台之后,就偃旗息鼓了。坦白讲,我当时的内心是拒绝的,一来,没有市场敏锐度,二来,没有新媒体意识,第三是因为,教学和教研和带团队的工作也够我折腾了,错过了风口期,家长群也在一次线下客诉闹到微信群风波中解散了。
这件事,无疑让老板对我这方面能力有点失望,也成为我后面一直得不到升迁和重用的原因之一,直到看到线上教育的火热,我才意识到,我错过了多么大的一块蛋糕,微信群运营,成为了我心中的痛。
今天讲师的课,坦白讲,有点水:教培行业的拉新、留存、促活、营收就那么几个套路。
讲座的参与本身就是这么个思路:
1.朋友发海报,大标题,大咖,大图像,大纲,数字具象,挖痛。2.转发朋友圈,报名 3.交钱199保证到场率 4.800字报告,保证听课效果,二次/三次接触。体验了一把,裂变了60人。现场基本都是些培训机构的拉拉杂杂的人儿们,听得个不知所谓。
包装得挺高大上,三节课得时间其实就讲了一篇微信文章得内容。这种新媒体得课程真心不值得听现场。但是有个好处就是,线上得课程,可能过于官方,许多灰色地带或者不确定得信息基本都不敢信口雌黄,比如买数据、比如00后爱qq,比如大学生聚集地是外卖和游戏平台。这种行业小道消息,小规律,很有意思。
最先讲了写概念性的内容,比如什么是社群,区别于微信群。社区强调的是价值观相同的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个概念对教育而言太重要了,现在教育行业,鱼目混珠,资本涌入,更将商业化推到一个新高度。教育的初心和情怀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的整体思路。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还是两手抓,快准狠。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考量。
来点干货吧,学而思的线下城市扩张套路,直击小升初痛点的真题为基调,渗透到每一张DM单。他们怎么做的呢?家长帮老师第一时间搜集到小升初的试题,做出真题和答案解析,在学校门口给张宣传。这些资源是家长最想要的,所以也成为了DM单的亮点,结合在家长帮的小升初热帖,进一步拉动热点,举办线下小升初讲座。结合孩子的考试诊断,咨询规划,完成转化。
好未来做得很好的就是,抓到了用户的核心痛点,深挖痛点,解决痛点,做到极致。这其实是线上结合线下,实现活动转化的例子。成功的销售其实就是提供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育产品,本身学校才是专家,让家长体验到学校的专业性,就会形成良好的口碑,家长趋之若鹜,哪里还用得着咨询顾问要苦苦地向家长逼单呢?
口碑打造,教学效果很重要。社群是倒三角模型,种子用户奠定了社区的基础。好未来的种子用户就是优等生,奥数冠军,名校状元。他们的家长往往也是意见领袖,带来群体影响力和正向的口碑,促成老带新。口碑产生的基础是超出客户的预期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前期要降低用户期望值。好未来的做法就是超前学习,学习的效果带来超过家长和学生预期的成绩。
好吧,以上就是今天讲座感悟最深刻的部分。还有就是可以多听听此类课程,找找目标群体,和产品解决痛点契合的目标群体……有意思,值得学习,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