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陪同侄女儿微微在县城里配眼镜,说实话这个地方我俩都不太熟悉,但与她相比起来,我确实要好许多,至少大体位置我还是比较清楚的。
她早早的从乡镇出发,我则提前在县城约定好的地方等她 。侄女儿今年13岁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属于那种听话、懂事的孩子。
汇合后我们步行前往眼镜店,验光后挑选镜片与镜架,镜片由我帮忙决定,但我想着镜架还是得自己喜欢,并且带着舒服才行,这些都得由当事人才能决定。所以挑选镜架时,我只打算做个参考者,给她一点我的建议即可。
大概试了几个款式后,我看到了我认为满意的镜框,我告诉侄女儿我的想法时,她虽然并未表现不喜欢,但从眼神里可见她并不中意这款。于是我保留意见,让她自行选择,结果她却说那就选择我看中那个吧,因为对于挑选东西方面,她会很纠结。
明明不喜欢,却偏要迎合别人想法,这自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我鼓励侄女儿说:“你不用那么快做出决定,慢慢挑选,遵循你自己内心的想法。”
接着带她逛了下睡衣店,想着刚刚才鼓励了她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看看她能不能活学活用。显然她比之前好了一点,虽还有一些犹豫不决,但也愿说出自己心中的意愿。
其实之前和她相处时就能明显感觉到她的小心翼翼,逐渐发展或许就会转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其实这应该是农村孩子常见的性格特征,毕竟受家庭经济等各种情况影响,自然也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前的我就如她这般,很不好意思开口,遇事都是以随便应答。可后来才发现,随便二字太模棱两可了,大多提问人应该都特别不喜欢听到这两个字吧。既不能准确获得你的想法,也无法做出对事情最好的安排。
但为何许多孩子都无法直接表达自己呢?我想多数源于父母,父母不允许我们这样做;这样做了父母会不高兴的;甚至父母会为了省去麻烦,直接帮我们决定,导致最后我们连基本的选择也做不了。可父母能帮我们决定多久呢,未来的路很长,自己终将会有一长段独自决定一切的过程。
那我又是从何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大概也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吧,不过有了这样的改变最应该感谢的一个人便是父亲。是他教会我独立自主,能独当一面。还记得大学时,每每遇到问题时,我打电话想询问他的意见。父亲的答复总是:“你想清楚就行,爸爸无条件支持你的决定。”
正是有了父亲的鼓励和支持,我逐渐学会了遇事都先自己决定,必要时再资询相关人员的意见,最后达到高效、愉悦的完成相关事件。
父母无法管束孩子一辈子,就如让孩子学会行走一样,要适当的放开双手,让孩子独立的面对困难。很多时候将决定权赠予孩子,孩子便会展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让你大吃一惊。
【无戒学堂日更第八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