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怎么说话不会让人不快,我有强迫症。
我和另一位助教同事,在同一个在线教育的工作群里。昨天,运营官提醒我们说:“两位助教,还有一个小组的作业没有点评哦。”
这时,我同事已经去点评后台翻看这份作业了,她在工作群里对运营官说:“能让学员重新发一份吗?后台上传的那一份非常模糊。”
运营官答应了。
与此同时,我也打开了后台作业系统,发现除了在线看作业之外,在左下角有一个按钮,可以将PDF格式的作业下载到本地,再打开,就非常清晰了。
于是我把作业发到群里,又打了一串字:“后台可以下载PDF文档的。”
可是想了想,没点发送就删了,改了一句是:“我从后台下载PDF文档啦。”
为什么要玩这种文字游戏呢?我有我的道理的。
其实两句话陈述的内容是完全一致,且都在群里提供了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法,但是龟毛的我依然觉得两句话背后隐而不表的意思截然不同。
由于同事求助运营官重发作业在前,所以第一句:“可以下载更清晰的作业的”,有一种反驳同事的态度。这种暧昧的气息,可能会隔着屏幕让对方感受到。
而第二句就好多啦,没有其他弯弯绕绕的言外之意。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去猜测对方会怎么解读一句话呢?
我觉得,这是因为在文字沟通当中,对方看不到你的眼神、语气、肢体动作,只有冷冰冰的文字。即使对同一串字,当对方带着不同的心情去解读,自然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马东的金句“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解释了一切。
而我们在屏幕这一端,也无法得知对方此刻的心情,因此,只能做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措辞上精准地表达,将被误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比起“说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说”。
接着,又有一个问题来了:凭什么我们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去注意这一切呢?只屏第一感觉说话不就好了吗?
这倒是个好问题,留着改天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