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内看透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命运必然截然不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是要能快速看透事物的本质,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历经验,同样重要的还有思考技术,即如何思考。
怎样做到深度思考-1
根据上篇对思考层次的分析,要进一步做深度思考似乎也很简单,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们暂且称之为“原因思考法”。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点是,不是问一个为什么,而是问多个,每一次发问,你的注意力都会自动聚焦,然后在你的大脑搜寻可能的答案,针对于最有可能的一个或者多个答案继续发问,如此循环发问回答,直到问出本质答案。
比如你是销售,忽然意识到工作了几年似乎没有什么突破,于是可以这样问:
为什么我的工作一直没有突破?
答案可能是,厌倦了销售工作,开发新的客户太难,公司没有资源支持
那就可以分别继续发问:
1)为什么自己厌倦了销售工作?
2)为什么开发新的客户太难?
3)为什么公司不给资源支持?
如此发问回答继续发问回答,直到找出本质结果。
再比如,如果你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可以经常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但凡有认为不对劲的地方,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不断追问为什么,我们可以找出真正的问题。再进一步思考,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提问,该如何解决问题。比如上面的例子,“为什么我的工作一直没有突破?”可以换成,“我到底该如何在工作上取得突破?”相当于直接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先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原因,反而能更快更彻底地解决问题。
怎样做到深度思考-2
聊到这里,我们发现似乎深度思考,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既然是解决问题,那我们不妨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下该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解决问题要先分析问题,而分析问题的第一步便是搜集跟问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好记录下直觉和感觉的观点和想法,有时候我们的直觉能给出本质的解答。分析问题的这个环节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思考法,逆向角度,他人角度,不同场景角度,过去的角度,未来的角度,国外的角度等。
接下来便是根据以上信息分析,梳理出具有逻辑性的可能解决方案,也就是常说的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可以是理论验证,也可以是实践验证,最终找到可行的办法。这其实也叫科学思考法,不断假设,不断求证,通过归纳或者演绎法提炼出结论,从而得到最优解。
这里推荐一种思考法: 系统思考法,即把事物视做一个由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发现问题的症结。如果要素涉及到人,那就还要考虑人的动机需求,从价值的维度去思考。
思考除了解决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优化认知,所谓优化认知,就是在输入信息,知识,观点的时候,选择性地做正确的接收,这里起筛选作用的思维工具就是我们听到很多的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是一种检验思考的思考法,也可以叫元思考。文章开始也提到过。一段完整的思考包括,论题,论证和结论。论题就是指一段信息谈论的是什么。论证就是证明观点的过程,包括论证前提,逻辑推理,即基本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结论注意要跟论题保持一致。
批判性思考其中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证前提,比如这句话:“现在经济形势下行,应该放开疫情发展经济。”这句话隐藏了2个假设条件:1)放开疫情就可以发展经济,2)经济发展比疫情控制更重要,前一个假设属于事实判断,后一个假设属于价值观判断。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小孩不听话就应该打,这里隐藏的假设就是,棍棒教育就是天经地义的,这就属于价值观判断型的假设。
挖掘出论证过程中的隐藏假设意义非凡,无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可以理解我们思维的发展,因为假定通常来自于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经常自我洞察“思考”中的假定,会越来越清楚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自己的偏好和追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怎样做到深度思考-3
如开篇所说,批判性思考,就是借助论题,论证和结论三个锚点,让我们的思维有着陆点,这些关键点就像灯塔一样,牵着我们的注意力,引导着思考的前进,从而达到深度思考的目的。
还有上面提到的系统思考法,其中的思考支点就是元素,整体,元素之间的关系,科学思考法的思考支点就是,搜集信息,假设,求证和结论。而原因思考法的支点很简单就是为什么。如果没有这些思考的关键点作为支点,我们思考起来就会有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开始思考。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打造不同的思考方法系统或者思维模型,即只要把关键的思考支点找到就可以了。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整理一套招人的评估思维模型,就可以把你看重的关键点罗列出来,比如人品,能力,目的,价值,特长等,那这些点就成为你招人时的思考支点,思考支点越全面你的思考就越有深度。
不过,关键点的多少以及准确度跟我们的认知储备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打个比方,思考就是一把剑,而认知就是磨刀石,只有经过磨刀石多次反复打磨的利剑才能刺到事物的底层本质。
因此,为了达到深度思考的目的,我们仍然要不断吸取知识,推高认知。对于思考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简单易上手的方法来做日常思考训练,慢慢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以及打造应对不同场景和问题的思维模型。
1)凡事多想个为什么,对于别人的行为和反应多想个为什么,能够了解对方背后的真实意图,对于自己多问个为什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比如上文提到的多分析自己的感觉,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什么问题造成的,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是否可以请人解决等。
2)但凡看到有意义的事情,不妨经常假设,如果是我来做,我会怎么做。目前看到的做法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学习,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微创新,做出差异化。如果你对商业模式感兴趣,这个思考训练,可以让你养成敏锐的商业意识。同时,这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
3)对于看到听到的观点或者看法等,不妨问问得出结论的证据是什么,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前提假设是否合理。
4)再就是我们熟悉的方法,比如写作,主动阅读,反思等都属于思考训练。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思考技巧,那就是边思考边记录,我们思考的时候,其实是调用了很多存储在长期记忆的思想碎片即我们的知识经验,因为短期记忆空间有限,每次只能思考一个片段,片段多了,可能有些又掉回长期记忆了。而通过边思考边记录的方式,所有从长期记忆库调取的思想片段,都被写下来,你可以通读,或者随时跳读回去,进行逻辑结构上的梳理。
写下做记录就像给大脑的短期记忆加了一个外挂。另外,也可以给长期记忆加外挂,那就是一开始就整理好搜集到的信息,后续在调用的时候,只需要通过关键词就能很快调取想要的信息,这也减轻了大脑记忆的负担。
最后,人们常说,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我认为是不成立的。如果思想上真的是巨人,很多事情都想清楚了,那行动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是说,所谓思想上的巨人,可能还是没有做深度思考的巨人幻影,或者思想紊乱的巨人,没有行动的方向。
当然,事情没有想清楚也在于其复杂性,可能的破解方法就是,没有思考出想要的结果,就马上根据现有的思考假设方案去行动,进行验证。行动可以把紊乱的思考线条,一条一条地梳理清楚,关键是能快速得到反馈,如此假设验证反馈总结再行动,便能较快抵达你最终想去的目的地。并且,在行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更多新的思考和想法,出现意想不到的风景和机会。
祝愿大家,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深度思考,不断攀登思想的高峰,活成一个有趣的人。
大脑不用则废,人生不进则退,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