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先指出了社会学这一学科的根源,来自于个体在群体中生活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选择,而这种个体私人的困扰背后可能是类似个体共同的困扰,而这种共同的困扰就是所谓的社会问题,要想很好的处理和解释这个问题就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以下是原文的摘录,作者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论述:
普通人直接意识到什么,又会努力做什么,都囿于自己生活期间的私人小圈子。他们的眼界、他们的力量,都受限于工作、家庭、邻里的一亩三分地。
对于超出他们切身所处的那些抱负和威胁,他们越是有所意识,无论这意识多么模糊,似乎就会感到陷得越深。支撑这种陷阱感的,正是全世界各个社会的结构本身所发生的那些看似非个人性的变迁。
当代历史的诸般史实,也正是芸芸众生胜负成败的故事。不过,人们通常不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自己所经历的困扰。他们只管享受安乐生活,一般不会将其归因于所处社会的大起大落。
普通人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通常不具备这种品质。
而当他们珍视某些价值,但的确感到它们面临威胁时,就会体验到危机。危机要么限于个人困扰,要么成为公众议题。一旦他们所抱持的价值似乎无一幸免,他们就会觉得受到整体威胁而陷入恐慌。
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普通人骤然面对那些更广阔的世界时,自觉无力应对;他们无法理解所处时代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他们出于自我防御,在道德上越来越麻木,试图彻底成为私己的人。
我们的时代弥漫着不安和漠然,但这种不安和漠然又还不能得到清楚阐明,并接受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体察。它们往往只限于模糊的不安造成的苦恼,而不是从价值和威胁的角度得到明确界定的困扰。
它们往往只是沮丧的情绪,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却不能上升为明确的论题。人们既说不清面临威胁的价值是什么,也道不明究竟是什么在威胁着他们。一句话,它们还没到能让人做出决策的程度,更不用说被明确梳理成社会科学的问题了。
大量的私人不安就这么得不到梳理,大量的公众的不适,以及众多极具结构相关性的决策,都从未成为公共议题。而对于接受理性和自由之类的传统价值的人来说,不安本身就是困扰,漠然本身就是议题。这种不安和漠然的境况,就是我们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现如今,人的主要危险乃在于当代社会本身桀骜难驯的力量,以及其令人异化的生产方式、严实合缝的政治支配技术、国际范围内的无政府状态,简而言之,即当代社会对人的所谓本性,对人的生活境况与目标所进行的普遍渗透的改造。
因此,任何社会研究,如果没有回到有关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的问题,都不算完成了智识探索的旅程。不管经典的社会分析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无论他们考察的社会现实多么局促或宽广,只要他们充满想象力地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承诺,都会坚持不懈地追问三组问题。
1)这个特定的社会作为整体的结构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彼此如何关联?它与其他社会秩序有何分别?在其内部,任一具体特征对该社会的维系和变迁具有什么意义?
2)这个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居于什么位置,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着它不断变迁?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它居于什么位置,又具有什么意义?我们所考察的任一具体特征,是如何影响了它所属的历史时期,又是如何受后者影响的?至于这一历史时期,它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它与其他时期有何差别?它塑造历史的方式有着怎样的特色?
3)在这个社会、这个时期,男人和女人的主流类型一般是什么样子?未来的趋势如何?他们是怎样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或被压迫,又是怎样变得敏感或迟钝的?在这个社会、这个时期,我们观察到的行为和性格中,揭示出了哪些类型的人性?我们所考察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人性有着怎样的意义?
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个体的生活机会。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这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任务和承诺。
具备社会学想象力的人,就有能力在理解更大的历史景观时,思考它对于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涯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有助于他考虑,个体陷于一团混乱的日常体验时,如何常常对自己的社会位置产生虚假的意识。
在这一团混乱中,人们可以探寻现代社会的框架,进而从此框架中梳理出各色男女的心里状态。由此便可以将个体的那些个人不安转为明确困扰,而公众也不再漠然,转而关注公共论题。
我们开始明白,无论是哪一代人、哪一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社会中,他活出了一场人生,而这场人生又是在某个历史序列中演绎出来的。话说回来,就算他是由社会塑造的,被其历史洪流裹携推搡而行,单凭他活着这桩事实,他就为这个社会的形貌、为这个社会的历史进程出了一份力,无论这份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