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这部电影,初次映入眼帘是在初三该去学校的时候,当时只看了几眼就被它吸引。由于时间不允许,这部电影一直没看。今天偶然想起几年前这部电影里面的画面,不知道影名,索性根据剧情搜索,一个人静静地看,压抑,紧张,感动,而又失望。
为什么看《活埋》?戈达尔说一部电影只需要一个女孩和一把枪,而科特兹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用一个男人和一口棺材同样能拍出一部好片子。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名美国建筑承包商保罗·康罗伊瑞安·雷诺兹,在伊拉克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一群伊拉克人袭击,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棺材里惨遭活埋,他必须要在随身只携带手机和一只手电筒的情况下分秒必争的逃出生天。
保罗只是一个寻常的卡车司机而已,是那种最常见的居家男人,为了家庭,为了儿子能够穿上新衣服,为了以后的生活能够好点,他来到他乡工作。作为一个底层平民,这个欲望是多么的平凡但又多么的艰难。如今他却突然掉到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境况当中,甚至死亡竟离自己如此之近。
与保罗一起被埋起来的,只有他的一部手机和一个打火机,这也成了他与外界联系的惟一工具。手机可能是他活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怜手机只有一点点可怜的微弱信号,而且电量就要用光了。很快,稀薄的氧气供应就变成了保罗不得不面对的最可怕的敌人,逼迫着他在这样一个紧闭的空间里与时间赛跑,争取一切能够重见天日的机会。然而,就在这样恶劣的处境中一条蛇的出现,让这个倍受折磨的人再次被死亡扼住咽喉。
在死亡面前,一个人的求生欲望到底有多强?保罗不放过任何一线生机,即使身体不方便移动,他也在尽可能寻找棺材里遗留的痕迹。蛇在脚边,他用仅剩的酒向蛇的周围泼去,一把火让他摆脱了蛇的威胁。
手机是保罗唯一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工具。但是当他不停的打电话,给妻子,朋友,国防部,FBI,结果等来的回复不是请留言就是转接。
当他向美国政府求救时,美方故作镇定、煞有介事的询问了一些问题,但是都未有什么实质上的举动;当听到劫匪所要男主角的现时录像时,美国政府方面才重视起来,因担心一旦这样的视频传播出去,对美国政府将在国际事务关系上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美国政府一致强调保罗不要给劫匪发视频。
电影最后,棺材里不停的漏沙,眼看保罗快要被沙掩埋。保罗似乎已经闭上眼睛等待死亡的来临。可是妻子的电话,让保罗又燃气了生的勇气,他在焦急地等待,等待那给他希望的一通电话。
手机铃声响起,美国政府方面在电话中说正在挖掘,并且电话中传出挖沙声。然而,当男主角完全被沙掩埋、窒息无法应答时,电话对面的嘈杂声戛然而止,最后一句是美国政府方面清晰的一句:I'm sorry.Paul.I' so sorry.多么令人绝望的一句话,多么虚伪的一句话。
看似在营救,实则在演戏。给人希望之火,最终却又亲手覆灭。直到影片末尾要不是片尾曲的出现,我依旧在幻想着保罗能够生还。
当生命遭遇危险,没有任何转机之时,我们只能听天由命。这个时候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开始思念家庭,思念亲人,回想过往,想和他们最后一次联系。保罗也一样。他给痴呆的母亲打了电话,可怜母亲并不知道自己会有一个叫“保罗”的儿子。保罗伤心之际,也在想能为母亲做点什么。保罗向自己所在的公司打了电话,结果
公司不但没有营救他,而且与保罗解除雇佣关系,一分钱不给。
对于一个只顾公司利益不管员工死活的公司来说,保罗只是一个工具,用完即扔的工具。
伊拉克的绑架者一方面借保罗勒索金钱,一方面发泄民族仇恨和向世界公开本民族的报复,此伊拉克公民已将仇恨不局限于美国士兵军官,而是扩展到了全体的美国公民。所以,即使最后此人拿到“赎金”、得到视频,他也不会将男主角放过。可惜美国政府并不给他们幻想的机会,一方面借与保罗保持联络的机会对他们赶尽杀绝。所以为何最后男主角发了视频却未得到伊方消息?这个时候的绑匪恐怕自己都危在旦夕。
在国家、社会面前,个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牺牲小家成大家是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
影片虽然低成本,只有一个人,一副棺材,但是就是这样一下狭小逼仄的空间却释放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性隐喻,远远超出了想象,以致它带来的压抑无望的情感一次次敲击着你我的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