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东坡集
从古代到现代食物与人类关系的演变似乎有着微妙的变化。
古代人们一天只吃两顿,而现在人们只要饿了就会吃。
原始人时期,人们都是吃生冷食物的,也就是茹毛饮血,直到火的出现,人类才开始吃熟食。如果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就要饿肚子,那个时候食物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填饱肚子的东西。
而到了现在,大家吃东西也有了讲究,比如,哪些食物配在一起味道好或者有营养,哪些食物相克……现在,食物对于人类来说更多的是享受、品尝和养生,不再单纯为了填饱肚子。
甚至不同年龄的人吃的不一样,不同的季节吃的也有讲究。
年轻人追求的是高大上和美味,老年人追求的则是吃饱。
不同的地区,对食物的了解和制作方式也不一样。比如,中国的烹饪方式有24种:烹、炸、爆、炖、蒸……而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就过于单调。
说到食物,世界上这么多国家,中国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例如,满大街的小吃摊,从早摆到晚,路边各式各样的餐厅。还有之前丹麦生蚝泛滥,就有不少中国人去,并且研究出了很多吃法。
有一些地区特别是广东,可以从早茶开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宵夜。
《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是活的最潇洒的人,因为贪吃而自断手指,但事后好吃的本性又起来了。
而中国人不管谈论什么话题,聊着聊着最终都会以吃作为结尾。
那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吃,这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得到的父母的爱不够,就像婴儿一样,一直在找奶吃。
婴儿饿了就会哭,哭的时候妈妈就会过来喂他,他其实是在要爱。婴儿似乎一直在找奶吃,这是因为他们要不断的确定妈妈是爱他们的。
二:小时候受到的限制太多。
比如,小孩子想吃零食,父母就会说:“不行,这东西不健康”。其实越不让吃,孩子就会越想吃,欲望越积越多,最后爆发,结果吃得更多了。
限制孩子吃零食,是中国大部分父母在做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观念加在孩子身上。
其实小孩子想吃东西,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好奇食物的味道是怎样的,他可能只想尝一尝,而父母关注的更多的是身体是否健康。
比如,我小的时候想吃辣条,其实只是想尝尝味,但我妈说不行,辣条不干净。那第一次不让吃,等我可以吃的时候我就会尽量多吃,因为这是妈妈不让吃的,说不定吃完这次下次就不能吃了。
所以大部分人在见到自己不被允许吃的食物的时候,就会没命的吃,尽可能的满足自己,让自己有安全感。
从胖人与瘦人的体型看人与食物的关系
胖人吃是因为安全感不足,所以要不断地用吃来满足自己。
而瘦人不断地吃是因为在看到食物的时候,想吃又不敢吃,他不敢接受。
因为在小的时候,妈妈喂奶可能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
比如,她会说,我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这样在孩子长大后,他想吃但他又觉得自己不能吃,他不能接,所以吃了会吸收不了。
而我则属于胖人的这一类,不管到哪除了了解当地文化,其次想到的就是吃了。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嘴里都要吃点东西。
对于这个现象我自己的分析是:
写文章时会卡住,想不出怎么写,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会比较匮乏,所以就想通过吃让自己得到满足感。
中国人爱吃,为什么大部分人却没做到精致?
这可能和中国的教育有关系,还有就是中国人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处于口欲期。大家会认为食物就是用来填饱肚子的,“精致”那是有闲情逸致的人做的事情,大家对食物的理解并没有上升到“精致”这个层面。
食物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渠道,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每次出去串门,大家都会带一些当地的特产或者酒水。而这些特产就是当地文化的写照,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了一个地方。
每个人对食物的认识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食物是为了填饱肚子,有的人则认为食物是一种享受和生活方式。
总之,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如果有一天,人类把能吃的食物都吃完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