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洛洛的题目,嘿嘿。
忙碌的一周工作日过去了,周六的早晨,孩子还在睡着,我已经醒了,轻松地享受这周末的早晨。不如趁现在写完作业,白天可以安心收拾家务。
还是想说说昨天活动后的感受。活动组织之初,只觉得单纯得好,对盲人好,对省图好,对节目好,对辅具配发好,都好。活动的形式也只是想到好的一面,盲生的朗诵、盲人的讲述、大学生给盲人讲电影,配发听书机、助视器和图书。就是这些好的东西吸引我一直坚持干下去,最终做成这件事。
可是,热热闹闹的活动组织中和结束后,我听到和看到的真实的现实让我从美好的梦境掉落凡间。区区100件听书机和助视器,对于现场来的和闻讯赶来的盲人以及井喷的打进热线申请的盲人远远不足,在没有门槛要求、只要有残疾证就给的情况下,东西远远不够,而且配发的人都难以脱身,我体会到什么叫尴尬。
这些东西对他们是不是真的有用,他们并不清楚。助视器动辄千元,不常读书看报却基本没用。可是听说白给,盲人就排起了长队。是他们贪婪还是人之常情?活动组织之初我对这件事有没有足够的估计和考量,怎么来规避,我也没考虑清楚。这件事怎么收尾,现在我心里还打着个结。
关于这一点,我似乎还没有小同事清醒,一开始她就提醒我,最好别发东西,否则不够发时会很难收场,拿不到的人会不满。可是,我坚持要有实惠的好处,让人们有实际的收获。而且我知道有些东西躺在库房里睡觉,找不到合适的主人。为什么不搭个桥让它们物尽其用,而且盲人也得到实惠呢?我联系辅具中心主任,舍着自己的面子要来了东西,在现场发放。
我还是太理想化了吧,现实也给了我小小的一巴掌。可我仍然坚持这件事是该做的,尽管有费力不讨好的嫌疑。只要有人是真正需要的,只要有人真的得到了实惠,只要现场真的有人被感动有收获,这件事就值。就是这样的理想化才支撑我坚持下来,而且面对巴掌和麻烦也会坚持下去吧。
不和谐的声音还有。我们推荐给电视台去拍摄的人物,大部分都很愉快,拍得也颇精致。可是有一对被拍摄的盲人据记者反应表现得素质不高,不配合,嫌拍摄时间长,嫌用他家水管拍滴水的镜头,还骂摄像。听记者的反应我感觉自己脸上火辣辣地烧,就象自己犯了错一样。我希望人家看到的都是残疾人好的一面,不好的地方都不想去接受,排斥、拒绝。虽然我跟记者解释,残疾人的心理难免敏感,很多人都带着心理创伤,表现也不会那么完美。其实我自己内心是排斥他们的不完美的,嫌他们丢了脸。会有这样的念头,也是我边界不清吧。个别盲人表现好不好,是他们的事,我感觉丢脸是不是我越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