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上有老,下有小,这句话听了很多年,也许在我父母30多岁的时候,就常常在我们孩童耳边经常唠叨,那时候我们报以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是烦人。
其实2017年我写了几篇类似文章《油腻的中年妇女》,《中年夫妇请稳稳的幸福下去》等文字,大抵都是表达来到中年,感受到生活确实越走越艰难。
两边的父母都没有太多经济来源,婆婆需要每天服用高昂的药,老公一个电话就得放下工作去为父母做司机,做病情顾问,不说花钱,光精力成本也是很大的。但是,我认为父母还是尽可能不麻烦打扰到我们,我能感受到。
幸亏,老公是自由工作,所以父母方面的琐事,并没有引起夫妇之间任何矛盾。况且,结婚十年我们夫妇一直很懂事,不给父母添任何麻烦,比如从未因为吵架事宜,需要父母来干涉和操心。
快到年末,我们提前思考规划该给父母多少钱让他们安心,无忧过一个开心的新年。
结婚以来每年都在给父母钱,他们有钱的时候我们就养成了给父母钱的习惯,逐年增长,今年规划一下需要1.2万。
养成了给钱的习惯,所以逐年增加也不会有舍不得的感受。我经常自嘲自己,格局真的长大了,还安慰自己,我们给父母越多,来年宇宙哥哥会祝福我们的家庭收入更多,事实也是如此。
人的责任心与配得感一定是成正比的。
对父母越贴心,财富值也会增长。这可是我实证的结果哦。保持一颗初心,老天都会善待每个人。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确实如此。
昨天刚好儿子没有兴趣课外班,回家带着婆婆去小镇超市采购年货,婆婆很高兴。一晃婆婆有2年时间基本往返医院和家里。带着婆婆去超市,我真的看到了婆婆在超市无措的表情,她不知道该买什么,对超市布局也是茫然,她说找不到东西,也不会挑选好物,那个精明,骨子里有点高傲的婆婆哪里去了。
十年前,我们刚建立小家,有了家庭新成员儿子后,婆婆也同步进入我们家庭,照顾孩子,细心打理我们四口人的饮食起居,家务打扫,那时候,我也过上好几年小公举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最关键公公婆婆还带着钱来照顾我们的生活。
好吧,我以为生活本该就是这样,与婆婆和谐共处好多年,模范婆媳好多年,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开始为教育,穿着,孩子饮食,小习惯建立日渐有了小隔阂,关系没那么流畅。同年公公也下岗了,生病了,得抑郁症了,再过半年婆婆也得病了。
于是,这三年小公举带着全家开始逆袭开启成长之路。跌入谷底,爬上云端的过程只有我知道。
秘籍就是常怀感恩之心,不放弃,不抱怨,持续学习,1000多个日子,我们都活成了全新的模样。
每天都奔着目标前进,哪有力气抱怨,哪有精力夫妻之间计较。
最骄傲的是,在我们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夫妇没有吵架,一次也没有。
困难的时候,我暗自告诉自己,生活已经这么困难,我们已经给不了孩子太多物质富足,那么我们给孩子一个内心富足吧。
这么想,也努力这么做。所以,孩子十岁生日都没有过,那时候婆婆在动第二次手术,没有人能顾到孩子。我能做的就是用心陪伴他。终于在11岁生日时我们条件好一点,给儿子补了一个还算有回忆的生日趴。
那两年,同事说你怎么越来越节约?衣服都不买好的。
是的,那两年我的生活质量是大幅下降的。人总有一段孤独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
所谓接纳,包容,利他,学习力,从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到今天过去三年时间,这些都能在我们家庭成员身上活出来一点点。
在超市里,看着婆婆的背影,不讲究的穿着,发型,甚至有点呆呆的在超市里转悠,我们在原地等她,不急不燥。
结账时,婆婆叨念着说,一点点东西,500多块的。
我笑了,这个场景切换到十年前,我和婆婆的身份角色是互换的。那时候,婆婆在我眼里真的很大方,我们夫妻去超市都没有买单的习惯,有婆婆在一切都ok。我总觉得婆婆瞎买,过年年货总是可以吃到六月份。我从原生态匮乏的家庭走进婆婆他们的新家庭,我有一段时间不习惯,觉得他们好浪费,不够开源节流。
如今,他们真的老了,收入大幅度减少,还要部分用于药费。他们的老年生活品质哪里来?所以,我们不光要养大孩子,还要保证父母的晚年生活尽可能有质量。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如果没有那些年婆婆无条件给我们的支持,付出,今天我不可能怀抱感恩,去回馈给父母。
我们从来没有为给父母多少钱而夫妻不一致,通常老公说给500,我说800吧。在我看来,给来给去都是给在自己家里。夸夸自己的不断长大的格局。
我希望我们能一如既往稳稳走过接下来的五年,十年,生活条理,稳当。
我们为父母做的并不多,物质的保障,精神的陪伴,都远远不够。
我们只是一枚凡人,我们其实是有期待,期待父母好好照顾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
而孝,其为人之本,一个只有懂得回报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不断走在完善完整的人的人生途中,我们在做,孩子在看。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步履蹒跚,发苍齿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