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2 闫安
库尔班江年轻,扉页照片上他的干爹干娘显得同样年轻。
《我到新疆去》,书名有点任性。但书中人物,“一不小心”,一去就是一辈子。
在沈阳卖烤肉的阿里木,取了个东北媳妇周丽娜。广西的阿超从深圳骑摩托到新疆,一路摩旅之后,最终在喀什开了家青旅店。
喜欢画画的,来自东北的徐东良,在吐鲁番古城的洞窟壁画前,一沉下来,就是几十年。心静,研究和保护,比新疆人还享受和纯碎。
建筑师王小东,带领团队为喀什老城设计和修旧如旧,获了联合国人居奖。他老了,但如“小东”人名一样,在专业领域,依然自我和充满好奇心。
潮汕姑娘韦泽纯和新疆小伙罗彪(登山家)充满夫妻相。面善富喜感。相识于进藏途中。热爱户外,夫唱妇随。曾为了爱情穿睡衣离家出走。
国内单板第一人王磊说:“新疆是中国未来的滑雪天堂”。作为滑雪爱好者,我自豪、我骄傲。想起了堪称自家主场的具有国际雪联认证,可以举办国际赛事的丝绸之路高山雪道。王磊就在那里担任滑雪总监。
来自内蒙的马语者沙图,也是《卧虎藏龙》的马术指导。他在亚洲最大的汗血宝马基地,乌鲁木齐鲤鱼山野马集团当马倌和教练。这也是自己有机会就徘徊和留连的地方。他说:“骑马,有很多层次。你再发展,人家也在发展。你永远赶不上,除非你天赋比他高。或者,你有好马。成熟的马会教骑手,成熟的骑手会教马。”经典之语。在他眼里,马就是“人家”。
来自上海的骨科医学博士彭晓春用“非常非常美丽,非常非常喜欢!”来形容新疆。可谓一次援疆行,一世援疆情。
香港溢达集团企业家杨敏德,上世纪九十年代,和父亲就极具胆识,发展新疆长绒棉纺织事业,民族国货,质量优,新疆产。
会打手鼓的谢胜利,72岁了。老师是新疆手鼓王阿不力孜。他是老师唯一的汉族学生。在任何地方,他和他的老师一样,都意味着专业、信任和尊敬。他对新疆音乐的理解:“那种感染力,那种互动性,那种律动,那种民族艺术的展现,是从生活中来的。那种气氛、环境,在口里绝对没有。”
刘铭庭是全世界防治沙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科学家。被尊称为“刘红柳”。来自山西万荣。耄耋之年,在新疆一辈子。看了他的故事,他还应叫“刘大芸”(又名苁蓉,沙漠人参)。
他说,故乡是生我的地方,新疆是养我的地方。作为新疆人,生养我们的地方,更是故乡!
老家在四川的水稻育种专家陈长青,水稻白米饭,实干的人生和硕果。他说:“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农民种水稻赚钱了。这里养育了很多人,这个地方成就了我。新疆让我达成了梦想。”
中石油物探队队长王中杰,常年野外工作。夏季在干涸的河床,一旦突发洪水,就难以逃命。所以在上游设瞭望哨,了解新疆的人,知道这是咋回事。艰苦创业,铁人精神。
特色农场经营者,来自浙江海宁的黄震飞,是将情怀进行到底的人。懂机械,对感兴趣的事物,啥都要弄清楚。新疆话表扬,就是“劳道得很!”他每次回老家,家人最后都是“算了,你心没在家,就赶紧回(新疆)吧。”让人忍俊不禁。
上世纪60年代,在和田“维专班”上学的王世杰,有一次维族校长心疼外地学子,带着去公社大队宰了一只羊,炖了一大锅手抓羊肉。在煤油灯下,用他的话说,是饕餮羊肉的盛宴和洗礼。有生以来,头一次这么猖狂地吞食美味的羊肉!书生从此一辈子爱上了羊肉。呵呵,此情此景,你我都懂的。
少不了王蒙。常言,一个国家有国王和大臣,还要有诗人。新疆保护了王蒙,在伊犁巴彦岱,他还学会了说维吾尔语。这让人羡慕。但新疆又是包容的,不会维语,但你的肠胃变不了。美食、歌舞、音乐、风俗、自然等等,都是让人们割舍不下的眷恋。
新疆,来也行,去也行。就如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老夫妇“老往哪个地方(新疆)跑!”
难怪,库尔班江说:
“如果你们没有去新疆,我就不会来北京,就不会成为一个纪录片人。”我从新疆来,又到新疆去。他们干爹、干娘、干儿子,最后的轮回,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家人。
推荐,《我到新疆去》。
(此次发布会,由会地球语言的新东方的英语老师维吾尔小伙艾力主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