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简单说就是指“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大多数孩子在最初的阶段都是“希望特别优秀”,听从父母的教导、行为中规中矩并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运动和掌握技能。他们想要通过这样做来获得父母的认可。
但是,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不可能所有人都“特别优秀”,阿德勒心理学非常重视“甘于平凡的勇气”。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
甘于“普通”,自我接纳就是其中重要一步。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甘于普通”与“接纳懒惰的自己”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