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学家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有句话说: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深以为然。
试想一下,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呢: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原本打算去图书馆再去健身,但朋友决定出去玩,只好取消了自己的安排;
到了下班的时间,已经想好去上外语培训班,但同事们说要聚餐,为了社交活动,只好逃课;
发现最近大家都在追某部剧,为了有共同的话题,也勉强自己去看。
明明自己的事情很重要,但为了合群,只能牺牲自己的计划,违背自己的意愿,甚至降低了进取心,去追求所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越是合群,到头来就越容易被同化。
在《情商是什么?》一书中,作者李筱懿老师指出:
优秀的人,他们愿意融入金字塔尖更窄的圈子;
独立的人,他们工作和生活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计划;
内向不擅长交际的人,他们独处的时候更自在。
其实,很多令人羡慕的大佬,他们常常深度工作,而不会指望在群体中找存在感。
据说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
在这期间,他会远离城市,去自己的湖边小屋,用大块的完整时间只读书,思考未来互联网的方向。
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比尔·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给微软公司注入了新活力。
李敖也曾说过:“我是单干户,我不与朋友来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
2017年初,八十出头的李敖被确诊罹患脑瘤,即便要定期接受药物和仪器治疗,他仍然坚持每天深度工作十五个小时。
他的好友陈文茜说,李敖“抗病的方式就是一个人写作。他是个斗士,我非常佩服”。
敢于独处沉淀,才会脱颖而出。
就如罗永浩老师所说:“有思想的人,一定不合群。”
不合群的人并非远离了这个世界,他们只是建立了另外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像比尔·盖茨和李敖那样。
因此,不合群不一定就是坏事,关键是不合群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是在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无意义的事情,还是深度工作来创造更多有意义的价值?
李筱懿老师认为,
“仅仅因为害怕不合群而进行无谓的社交,只会牺牲自己的独立精神与真实意愿。而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时间去重塑自我。”
要知道,适当离群是保证优秀的必要。
总之,合群与不合群没有对错之分,但不要为了获得认同感和存在感而盲目改变自己的意愿。
有时候,适当地减轻自己对人际关系的依赖,学会断舍离不必要的人际关系,适应独处,往往能更加专注走心,也会越发变得有安全感。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