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与陛下共治天下的,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就好比一门之内,一家之事,安则共其福庆,危则通其祸败。刺史、二千石官员,对外代表朝廷施政,对内受朝廷法令节制,标杆弯曲,影子一定不正;源头清澈,水流必然洁净;就像叩击树干,树枝全都摇动;由此言之,朝廷号令,岂能有差错!天下之纲纪,正是当今之急务,君王治理国家,就像河水有堤防,如果堤防完全,就算大雨连绵,也不会成灾,政治教化一旦建立,就算遭遇凶年,又不足为忧;如果堤防穿漏,万夫同力,不能复救,政治教化一旦败坏,贤能智慧的人奔驰效力,也不能复原。如今朝廷堤防虽然还算坚实,但是已经渐渐有了洞穴。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朝廷是心腹,州郡是四肢,心腹疼痛,则四肢不能举动。所以臣之所忧,在腹心之疾,不在四肢之患。如果能坚堤防,务政教,先安心腹,整顿朝纲,就算有寇贼、水旱之变,也不足介意。如果堤防坏漏,心腹有疾,就算没有水旱之灾,天下也可忧也。
“应该罢退宦官,裁减他们的权力,仅保留常侍二人,选拔方正有德者侍奉于左右;小黄门五人,选拔有才智风度的服务于殿中,如此,则批评自然平息,天下升平可致。”
扶风郡功曹马融对策说:“现在,法令规章,制度禁令,所以承天顺民的,都已完备,不能再增加了。但是,天下仍有不平之事,百姓仍有嗟叹之怨,为什么呢?因为人民总是听到朝廷恩泽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古代之所以让人民富足者,并不是家家丰足,人人富有,而是量财为用,给大家制定制度。所以婚礼要节俭,则人人都负担得起;丧礼要俭约,则人人都能及时安葬;不在农忙时节征调民夫,则农业生产得到保障;有妻子儿女的牵挂,又有财产事业的志向,还抛家舍业去为非作歹的人,就不会多了。”
太史令、南阳人张衡对策说:“自从有举孝廉的制度以来,已经二百年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举孝廉。)都是先看他有没有孝行,行有余力,才学习文法。去年的诏书,以能通晓儒经章句,能写政府公文为标准,就算他有至孝之行,也不能应征,这是舍本求末。曾子是大孝子,但是鲁钝朴实,文学不如子游、子夏,政事不如冉有、仲由。如今要让一个人兼有孝行和学问,就算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内在必有欠缺,而且违背了选举孝廉的初衷。况且郡守和封国宰相这样的重要大臣,有着保一方平安的职责,一旦罢黜十余人(指去年罢黜济阴太守胡广等),官吏人民疲于送旧迎新,公私浪费。或者他的施政,本来很受人民欢迎,却因为其他一些小过被罢免,这是夺走了人民的父母,让他们嗟叹呼号。《易经》说,不要走得太远才回头,《论语》说,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朋友之交,都没有隔夜不忘的过错,更何况君王承天理物,以天下为公呢!今年以来,妖星见于天上,地震地裂于地下,这是上天的警告,让人寒心啊!明智之人,能消除祸患于未萌,如今已经明眼看见了,自当心怀畏惧,修正政治,才能转祸为福。”
皇上审阅了众人的答卷,以李固为第一名,即刻送乳母宋娥出宫,回到自己家中,诸常侍叩头谢罪,朝廷肃然。任命李固为议郎,而宦官、乳母都痛恨他,写匿名信构陷其罪,皇帝要求严查,案子没有经过尚书,就直接下到有司。大司农、南郡人黄尚等找梁商营救,仆射黄琼等又上书说明真相。过了很长时间,才得到释放,出放外官,为洛阳县令。李固弃官回家,居住在汉中。
马融博学,通晓经典古籍,文辞甚美,对奏,拜为议郎。
张衡擅长文学,通晓六艺,虽然才高于世,但从不以才傲人,善于机巧,尤其通晓天文、阴阳、历法、算术,做浑天仪,著有《灵宪》(天文学),性情恬适,淡泊名利,不羡慕别人,他担任官职,多少年都不见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