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之“远方来客”。 道出了多少父母和子女的心酸与无奈。 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刘星的姥姥,有个远房亲戚在乡下,他的儿子考到北京的一所学校,成了他们家族的骄傲。
但他孩子在北京过的并不好,到刘星家去做客的时候,因为窘迫,反而拿了他们家孩子的存钱罐儿,300块钱和随身听以及夏东海的鞋子。
可怜远在乡下的父亲并不知晓,一直以为孩子过得特别好,是他的骄傲。直到去北京找孩子的时候,才茫然间知道孩子在欺骗他。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当孩子又回到这个家里,正以他爹生了重病为由,欺骗刘星的家人给他借钱出唱片。
故事的结局是老爷爷气晕在了客厅里,而他儿子也忙不迭的一个劲儿的回复老爹的话:“我种地,我喂猪,我上山砍柴。”可见孩子在外过的是多么不如人意呀!即使是回乡下做这些粗活儿、累活儿,也是满口答应。
看到这里,真为剧中的一对父子感到心酸,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偏远的乡村出了一个大学生,从此他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开启了他的学习生活之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偌大的城市过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之下,靠自己一己之力真的很难把生活过得非常好(少数人除外)。
劳作了一辈子的父母,以为孩子从此跳出了龙门,过上了他们希望过上的好日子,挣大钱,以后给自己盖大楼房,开好车,请保姆。 而这些憧憬的日子何尝不是孩子给自己画的大饼呢!
正因为如此,孩子在外面过得穷困潦倒,也不敢给家长说。遇到一个亲戚,只能通过蹩脚的谎话可劲儿的去欺骗亲戚,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背后的心酸也只有这个孩子能切身体会。 在茫茫大城市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又不敢对父母说。因为自己是父母的骄傲,是家族的骄傲,如果说自己过的不好,就会伤了父母的心。
怎么办?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过好的生活,只能乞讨或者挨饿,每天为一日三餐奔波。 同时还要不停的去给父母报喜:几块儿劣质的奖牌或者推迟说自己很忙,到了什么地方演出。总之,什么好说什么,反正远在乡下的父母也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父母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孩子画的大饼面前,心中一直憧憬着未来美好的日子。 逢人便说,逢人便讲自己孩子有多么的优秀。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可能给自己寄信的同时正在挨饿受冻。
所以说沟通是最好的桥梁,父母和子女之间一定要做好沟通,不要自己想当然。 一方面父母不要把孩子想象的有多么的优秀,逢人就夸,逢人就说,这样就会堵死孩子的退路。
如果孩子过得好,不用你说,他就会用行动告诉大家;如果孩子过的不好,更应该低调,理解孩子和孩子多沟通。 孩子呢?有什么困难也一定要和父母说,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人会对你更好!
好好沟通,放下彼此的面子,过自己想过的日子,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