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本叫《奇特的一生》的书。作者是谁都忘了,利用闲散时间去看,不做笔记,的确容易忘事儿。只记得主人公叫柳比歇夫,他像一架精密的机器人,严格的记录了自己的时间用度。什么事情用了自己多长时间,工作,聊天,甚至儿子死去他悲伤的时间。
当时我看的时候,特别的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坚持的?我记得自己前阵子下了软件想记录自己花销状况,没坚持一个月就忘脑后了。是真的忘了。原因是不重要。没错,在心里没有占到一定比重的事情,迟早要搁浅。之所以柳比歇夫这么精确的记录了一生的时间用度,他一定觉得这个无比重要。
后来知道他一生著作70多部,我似乎能若有所悟。就是你把心思用在哪儿,在哪儿必定会有所收获。这是一定的。开始我想,他若精确的记录时间,必须随身携带笔记本,笔。无论干什么都要拿出来写一下,那不是很麻烦?但看到最后,问题得到解答。第一,你若总关注时间的流逝,你本身就会对时间特别敏感。即便是不用手表,也能精确的算出流逝的时间量。第二,就算是随时拿出笔纸去记录,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
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最近天天骑动感单车,课程前必有拉伸运动,做好这个,在之后高强度的运动中才不会受伤。
我们的生命也一样。生命的组成就是每一分钟的时间。你用时间的方式,决定你是哪种人。时间使用是门学问,多数人都支配不好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即便是你用“分钟”,“小时”,“年”去给它分成段落。但仍是看不见摸不着,不是那种显而易见可以被“量化”的东西。
他分分秒秒的去记录。时间就变的具象了。这就好比我们自己身体出现问题,我们并不知道。喝酒会让肝脏硬化,但不严重到一定程度,我们是无从知晓的。但,假若有一种仪器,可以暂时将我们的灵魂与肉体分离。医生把肉体剖开来,告知站在一旁的灵魂,自己的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哪里不去改变就坚持不了多久。当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不去做调整,才真需要强大的内心。
我想当柳比歇夫看到自己时间。一个小时浪费在闲聊,两个小时浪费在发呆,三个小时浪费在一个无聊的下午茶。能高效工作的时间却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多。对于一个自律的人来说,就是种自杀。于是他随着记录的持续和深入,越来越减少的被无意义的事情占用时间。所以才有一生70多部著作的成就。
所以记录从来都是一种梳理。比如我一直喜欢用碎片化的时间看书,好处是利用了时间。但碎片化读书,就无法写读书笔记。明显写了读书笔记的阅读,记忆更为深刻。记读书笔记很慢啊,但多数情况慢既是快,越是重要的事情或人,却值得我们花天长地久的时间去深入了解,直至进入事物的中心,或人的内心。这才是常理。却往往因为我们太过于计较得失而扭曲变形。很多人都是因为吝啬时间的付出,而离内心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柳比歇夫的经历一般人效仿不来,哪怕知道其中的好处,但这需要惊人的自律,和自发的心情。不是柳比歇夫,大概很难有这种心态作为支撑。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对明显也最浅显的发生在柳比歇夫身上的奇迹就是,你专注于哪个点,必在哪里得到收获。
我把这个浅显的观点运用在我的健身,读书,写作上。奇迹的感觉浮躁少了很多。先说健身,之前会把主要目标放在减重上,一旦体重反复,心里就有些许动摇与不安。但当我把重心放在我骑了多久的动感单车,做了几组无氧运动。然后详实的记录在本上。看着一天天的健身记录,实实在在的摆在眼前。我不在计较体重短期的变化,因为很明确明白,正常的坚持下去,达到目标是早晚的事儿。
包括看书,我有意去记录多长时间能达到高效。本身这个审视的过程就是一种提醒和自律。我变得冷静不慌乱。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比如明明看着书,小猫叫了,我马上就抱抱。随意看到零食,就吃了几口。之前无意识的行为,越来越明显的出现在我的意识里。我开始更客观的评价自己一直以来,低效,却自认为努力的学习过程。
种种问题,都露出了端倪。从善如流。今天开始,我模仿黄耀萱自创的一种思维导图。从而提醒自己目标和计划。只有不断每天加深印象,直到深入到自己的潜意识,才会产生足够强的欲望。像我这样浅薄的人,欲望就是最好的动力。
非常感谢柳比歇夫,我奇特的朋友。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更精密且理性。闪烁着人类不断的进取之光。为此写文留念。
同时激励自己:不要固守自己坐井观天,贪婪的,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