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聊活在当下。
我问了几个身边的朋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活在当下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娱乐至死的意思。或许我的朋友都刚毕业不久,血气方刚,也或许他们看了太多所谓创业大师的演讲,他们觉得活在未来才是人生真正应该追求的。
甚至还有一篇文章,直接认为活在当下是最误导人的建议。那篇文章说的是如果你活在了当下,你会非常羡慕那些不上班周游世界的人,于是,你的心态会发生变化,开始不好好工作,不好好赚钱了。
他们说的也对,关键看你怎么定义活在当下了。
今天我想说的是,活在当下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思维的控制力。
这个思想来自于埃伦·兰格的著作《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埃伦·兰格是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专念的意思是专注当前的念头。我觉得专念有些拗口,所以我更愿意说活在当下。
首先从走神讲起。
1、走神的代价
我有一次晚上打滴滴,前面一路顺风,可就在快到家的一个红绿灯路口时,我们刹车不及时,轻微挂蹭了一下前车。等司机解决完纠纷后对我说,今天开车时间太长了,刚刚走神了,没踩住刹车。
当然,一般的走神没有像撞车那么严重的后果。
我住的地方离公司六、七公里路程,骑电动车就20多分钟。而在骑车的时候我有个习惯——听歌。因为听歌让我感到很放松。但是我有好几次到公司之后都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来的。“我有骑车来吗?我怎么没有印象?”
显然,我已经把骑车的过程“内化”了,反正我一直走这一条路,早就熟悉了。而听歌让我的注意力涣散,我走神了。
在走神的状态下,我们做出的反应是机械化,自动化的。我们靠着大脑里储存的规则做出行动,这就是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能给我们带来更高效的反应,但思维定式的代价就是,如果路况复杂的时候我还在走神,陷入思维定式中,恐怕我是要被撞到树上去了。所以我到现在也不敢在骑车的时候听歌了。
我们先前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固定的认知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式。于是我们习惯按照固定的套路去思考问题。它阻碍了思维的开放与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与呆板。我们其实都是活在过去的经验中,我们一直都是活在过去。
2、活在当下
我们常常将年老与行动不便、神志不清联系在一起。但在湖南长沙就有这么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易久藩——可不这么想。他年轻时曾有过周游世界的梦想,但很遗憾没有实现。
1994年退休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2008年,他就基本上走遍了全国。
时至今日,易久藩老人已经涉足世界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
易久藩老人说,他外出不仅仅是简单的游玩,每去一个地方,他都要拍照,买纪念品,与外国人合影,写游记。他还说这是他的“外交之旅”。
二十多年旅程下来,途中拍摄照片多达4000余张,光盘70余本。
易久藩老人说:“生活在农村的人难得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趁着身体还硬朗,到处看看,然后和村民们讲讲自己的经历和趣闻,让邻居们也可以精彩看世界,快乐共分享,说不定,我到了百岁周游世界,能破个吉尼斯纪录。”
向易久藩老人致敬,他没有陷入到老人就应该是安享晚年,等着子女养老的思维中,而是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旅游。制定计划、拍照、合影、写游记,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情。这就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专注当前的念头。它让我们问自己:我真的是这样吗?我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
公司有一个96年的同事,有一次聚餐时他说:“感觉自己老了,食欲不如以前,整天无精打采,一回家就想躺在床上,根本不想出去玩耍。”
真的是这样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似乎都符合我们所认为“老了”的状态,但是我们用“活在当下”的思维想一下,他才20多岁,怎么可能“老了”。
其实就是不专注,每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他都会先抱着抱枕、盯着电脑屏幕发会儿呆。每天晚上回家都会毫无目的地刷一晚上的综艺。精神都涣散了,还哪来的精气神呢?
有没有办法改变?有,尝试专心工作,晚上回家尝试专心做一些事情,比如跑步、读书等等。
你会发现,你渐渐会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中,因为手中所做的事情而忘记了自己。
夏天到了,在忙碌中抽个时间,踏个青,专心感受夏天的气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