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约了一位大二的男同学交流,梳理一下他的学业发展情况。
从谈话当中得知,他在大一学年已经获得了校二等奖学金,目前正在备赛省数学竞赛,备考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每天的工作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
问他目前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的回答铿锵有力,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辜负时光。
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好每天的学习安排。
我始终认为,大学生还是要以学业发展为首要任务,要非常明确自己读大学四年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就业,还是希望有机会继续深造。
明确了目标之后,才能有行动,且是能够细化、看得着的行动。
这位同学下载了记录每天学习任务的APP,显然是落实了“当日事当日毕”的自我管理要求,充分利用好时间,其实就是管住了自己。
每天早上运动半小时打卡,每天背诵100个单词,利用午休的时间做些数学真题,把碎片化的时间都连接起来,课堂的听课效率也变高了,晚自习也主动延长了半小时。
每个周末有一天的时间是完全和图书馆较劲的,有一条是可以放松娱乐的。
合理的作息安排之后,每天的忙碌从一开始的枯燥无味到现在的逐步适应,已经让自己有了更加充足的自信,曾经的迷茫和“无所事事”已经被每天的任务完美替代了。
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过程很美好。
这位同学曾经有过低谷,在自认为是强项的一门学科考试中“过于自信”,最后的成绩不是很理想。
痛定思痛,还是因为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牢固,以为自己会了,其实只是会了“皮毛”,没有能够灵活运用,没有能够举一反三,而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搞错了”。
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就是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有点毛躁,不够扎实。
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就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调整,成长的美好就是这样不经意之间完成的。
勇敢去接纳自己的缺点,敢于直面困境,并且不放弃自己,这就非常难能可贵。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但是不平庸地继续下去,就会找到一些破解和完善的路径。
这位同学现在能够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在数学竞赛的准备上也是,不管最后的成绩如何,现在能够做真题,巩固知识点,就是心态成熟的变化。
这个过程也是在探索中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
大学提供了丰富的试错空间,不必因暂时迷茫而焦虑,关键在于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
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才是大学生应有的青春行动。
大学里有很多时间,如果没有管理好、利用好,等到机会来到自己面前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在大学,“找到自己”不是终点,而是大学四年持续优化的过程,而“成为自己”才是大学的成才目标。
这位同学也是在找自己的过程当中明晰了学业发展的路径,不管是每天的打卡任务,还是选修课程的继续学习,都是为了一个职业发展目标,你想成为的人。
将这一目标拆解成阶段性的指标,按照时间进度、学年学期一一落实,并在过程中不断校准方向,而不是停留在空想。
坚持去做一些值得做的事,现在的忙忙碌碌,都是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
不要等“准备好”才行动,而是想好了就要行动。
比如想写文章,不用纠结文笔,先从发一篇几百字的校园生活分享开始,在修改和反馈中逐渐提升,比空想更有效。
专业学习从课堂学习开始,学以致用,在实验室、自习室等地一点一滴去不断巩固,学科竞赛就从大创项目开始入手,学生活动也从班级、社团、学生会活动开始积极参与,唯有行动起来,努力才会具象化,目标才会更加接近,也会更加清晰。
我们约好了下个月继续交流,梳理成长的难点和痛点,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也期待这位同学能够继续保持这份旺盛的学习热情,能够坚持不懈做好每日学习任务打卡,在学有所长的领域学出成绩,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发展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专注自己的探索节奏,不和别人去比较而影响或者打乱自己的步伐。
我也相信,这位同学的坚韧和勤奋,必将收获一个个阶段性目标,标定青春航向,赋能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