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周记:2025.9.29和一位大二学生的交流有感

和一位大二的学生做了学业生涯的一些交流。

经过大一学年的磨合和重塑,这位同学依旧保持着自信,课程学分都已经全部拿到,英语四级已经通过,应该完成的好像也都完成了,但还是好像有什么没有“完成”。

交流中,这位同学的大一也是很忙碌的,但是方向感和坚持力还有待加强。


在英语四级考试的问题上,他是第二次考试才通过的。

第一次没有通过,自己也感到“懊恼”,好像别人也没有怎么复习,自己也就随了大众,所以400分不到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紧迫感,是带来不了规定时间的成效的。

汲取了教训,第二次考试前还是能够认真准备的,压力固然有,因为80%的同学都去考六级了,这以后的差距可就不是一年的了。

第二次虽然通过,但是分数不高,也说明在英语学习上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或者说花费的精力还不够。


在专业学习的学分绩点上,没有突破3.5。

不谈难易度,不谈考试发挥,至少在大一这个学年大部分都是通识课的基础上,还是没能扎实地落实学习任务。

现在的成绩评定,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成绩,更多的是平时考核和阶段考试,如果临时抱佛脚,平时都在摸鱼,显然终评成绩不会太高。

克服“骄傲情绪”,在听课过程当中,如果一知半解,就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会了,其实在遇到题型变化的时候还是有点手足无措,学得不扎实,或者说有点浮躁。

我建议他每天给自己一个计划表,也可以设为一周的具体目标,下载一个APP,记录一下自己的日常和目标,用颜色或者符合作为完成、进行的标示,把努力的过程目标化、数量化、具象化。

一周有三天可以背英语单词,每次50个,一周还有三天做阅读理解,每次3篇,一周可以阅读5篇左右的专业文献,一周可以完成2次数学有关的真题卷。

让努力可视化,通过阶段性的等分变化知晓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成效。


在专业知识赋能职业发展上,还没有校准方向。

大一固然是基础课,但是可以对行业发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

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小组,先从专业认知入手,跟随老师进入到学科竞赛的训练当中去,这个暑假是最好的时间,但是既没有申报实践项目,又未能积极参与到学科竞赛当中。

要提前谋划好,找到与专业有关的兴趣点和突破点,敢于挑战自己的知识壁垒,主动去学习一些专业文化知识,能否运用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身边,不是也有大一的同学利用暑假的时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不也是通过四天三夜的刻苦训练,站到了国赛的领奖台。

不为自己未能参与学科竞赛找一些理由,而是要想,自己可以在既有的情况下努力进取,想到就去做,也会有很多的收获。


复盘了大一生活,直面梳理出来的问题,为接下来的三年时光继续努力打下基础。

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有优势的就继续保持,比如在某学科的兴趣很浓,就要从省赛开始,力争突破,比如专业学科竞赛从大创项目申报开始,跟随专业老师的脚步,进组后积极研讨,很多时候都是从“第一次”开始,淬炼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从来也都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举措。

大一结束,也明白了大学应该怎么读书,要为自己的更好发展怎么去努力,也会让知晓从哪一方面入手,成长也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是平坦大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