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引课
杜甫,唐代最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现代主义,在于忧国忧民,在于悲悯情怀,前者突出反映在《春望》(可让学生当 堂背诵),后者突出反映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解题导读
1、提出问题诗的题目中有哪几个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去虚词) :
茅屋秋风破歌
2、学生听读(播放录音)或朗读全文。教师提出问题:阅读全文后,你对诗题中哪个词印象深刻?谈谈你的感受(主问题一)。(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阅读初识。)
学生说到“茅屋表现诗人生活的窘困”,老师略讲写作背景;学生说到“秋风表现天气寒冷”,老师略析古诗中“秋”的意象;学生说到“歌一诗歌”, 老师简述“歌”一是体裁“古歌体”,学生说到“破”,老师强调这是诗题中最重要的一个词( 题眼),标注板书“破”,
三、初析全诗
讲这首诗的“破”。
学生讨论:“破”字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谈谈自己的认识(主问题二)。教师结合“茅屋”一词讲述作者身世,解释诗人“忧国忧民”“悯情怀”以及“现代主义风格”的根源一 亲历、亲闻、亲见、亲感。
(1) “破”一 风破茅屋,自然无情。(板书)
学生找出诗中相关句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朗读、理解,提示学生读出诗人的“悲情”。教师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
(2) “破”一 国家破败,家破人亡。(板书)
教师结合《春望》中“国破山河在”讲解作者生活的唐代社会境况,学生阅读诗歌,找出相关句子“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与“现实主义”诗风。
学生阅读本诗,找到表现“家破”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朗读体会。
(3) “破”一望屋悲叹,心情破落。(板书)
学生阅读本诗,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句;子“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教师分析讲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板书) :
借景一风吹茅屋, 风定云黑。
借事一群童欺我, 公然抱茅。
自表一“呼不得”“自叹息。”
(4) “破”一 作者心中的“破”:希望的破灭、渺茫。(板书)
提示讲解:作者先有希望,后绝望(“破”)。
学生阅读诗歌,找出表达诗人希望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朗读;找出诗人希望破灭的诗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提示学生两句朗读时语气的不同,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激越一悲伤 。
四、精析诗句
|精讲“天下寒士”“大庇”“安如山”三词:
“天下寒士”一可见受苦 受难皆为天下人(百姓),“大庇”一诗人心中的希望是所有受苦人“俱欢颜”;“安如山”一一国家的长久平安,人民的生活安康。诗人“悲悯情怀”可见一般,现实主义诗风跃然纸上。
I精讲“呜呼!”“何时”“死亦足”三词。
呜呼一无奈的感叹一目睹现实社会(联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自然发出“何时”的感叹(其实是“无时”)一希望的破灭,“ 死亦足”,即抒为天下人牺牲的“舍身”精神, 又暗表“死不足”一死不瞑目的悲情。所以本诗是-首现代主义的“悲歌” 。
五、引申结课
提问:诗人的茅屋是为秋风所“破”,诗人心中“大庇寒士俱欢颜”的希望,是被什么所“破”呢? (主问题三)综上分析,我们自然会知道“国破”则“家亡”的道理,“国破”则天下皆“寒士”的悲哀。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他的《春望》一样,是唐代现代主义诗歌的杰作。我们在诗中读到的不仅是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个人的遭遇,而是唐代强盛之后“自经丧乱”社会的凋敝。我们在诗中更听到诗人“呜呼”而出的希望与绝望,感受到诗人“大庇寒士”“ 死亦足”的悲情。
板书:
茅屋秋风破歌
“破一风放茅屋,自然无情。 破是一-风吹茅星.风定云黑,“被”一 国家破敷,米破人亡。 抒情借事一- 群童欺我,公然抱等,“敬“一塑屋楚权, 心情敬落。 自表一“呼不得“当叹息,”“破”一希望的破灭、潮范。 优国优民的悲悯情坏!
注:注意设计中三个“主问题”的前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