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低成本最好的积累方式——持续写作
很多人会问写作有什么用,在 短期 内似乎看不到作用,当然,很多重要事情在短期都很难看到直接的成效,写作当然如此,
写作也是少数一种极有复利的事情,它能够将同一段时间重复销售许多次的少数选择;
我们可以看下面这张图,若我们能够确保已有能力写好,对他人有用,也能够能力出版图书,那么这件事的收益就会呈现出这样的模型。
当然,初看这个坐标与我们平时所见有点别扭,这不奇怪,因为它的横坐标的大小完全反过来了,持续投入时间的起点是无穷大,它的终点才是零,然而现实却是如此,写作这件事情开始投入的时间打磨可能很长,但在长期来看,我们投入的时间或者说注意力却是趋近于零,它的收益率的面积也越大。
写作不仅仅是自己的情绪表达,更是一种沟通方式,对人脑遗忘的有效对抗方式,有时候心里很明白,对很难传递给他人,他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并不是说我们都要通过写作实现时间自由,毕竟实现它并不只有写作一条对吧,重要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借此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与深入思考的能力,毕竟我们在各种领域都要用到他们对吧,更重要的是写作客观的描述出我们自己成长的有形轨迹,人的认知常常深陷主观化之中,我们只需简单的一支笔加一张洁白的纸就能帮助我们避免大部分问题,虽然它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如果以此小看它却是大错特错了,比如常常被人们低估的日记。
关于写作,我相信只要留言就超过了百分之九十的人,这也是成本较低的一种持续反馈的过程,一个人的思考如果仅仅存在与脑海中是混乱的无序的,是美好的没有重量,通过写作将其从空中拉回地面,经过对其不断修改实现认知的迭代,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创作复杂而复制传播简单。
认知的客观_认知的双重性
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是一个高手,但是造就这个高手的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很初级笨拙的小方法。
日记记事是一个看上去没什么技术的工具,但它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人的记忆是不怎么靠谱的,有一些所谓的回忆实际上是大脑虚构的,比如当我们去了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旅行,往往自己却有一种熟悉感,似乎自己以前去过一样;所以日记的方法表面上显得比较笨拙,它往往能够给未来的自己传递当时清楚的感受,我们在看过去很久以前自己的日记时会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当时真的是自己吗;对,它描绘的就是过去稚嫩的自己淋漓尽致的彰显在自己的面前,而通过它我们重新理解了成长的力量。
试想每天早晨醒来的自己只是一个刚刚从别处穿越而来的新灵魂,昨日与今天类似于新来的宿主鸠占鹊巢,日记是今日的灵魂对明日即将到来自我的倾情陈述,理解过往,在旧树上开出新花(是想一个刚到的穿越者如何快速有效的了解新世界融入环境,代入新身份适应变化,而阅读昨日内心告别的记录是最低成本且不易被发现的最后方式)
写作真正的好处是能够将大脑中的真知与熟知赤裸裸的呈现眼前,给昏睡的认知当头一棒,她像一面镜子不管喜不喜欢看见她的本来面目,不愿意写作最大的借口往往是不接受自身残缺的现实,自以为很聪明记得住,不用花时间记下来,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过一段时间人们忘记自己已经遗忘了这件事情的事实,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与偏见才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掉入知识陷阱,花费大量时间从网页盆友圈聊天去获取无数无体系的零碎认知,既消耗了成长的机会,又给自己的头脑中预设的过多的无效链接接口,平时看上去博闻强识,往往在关键时刻无从下手。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或许还记得自己昨天思考过什么问题,但是你记得上周、上个月自己想过的事情吗?我猜大部分人不会记得。即便想起来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已经思考到哪里了。
如果当初你在思考的时候,用文字把它们都记录下来,那么现在回顾的时候,不光能知道当时自己的想法,更能看到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是否有更深入的思考。
互联网变革了信息流动方式、速度、渗透度与广度,进而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形式 —— 过去,仅仅十多年前,有个说法还是站得住脚的:绝大多数普通人一生能够交往的人数大约 150 人,可转眼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我想 150 这个数字已经不够用了,可能要乘上 10 也不一定够用……
在这样的时代里,有效沟通,显然是最重要的技能,甚至应该归类到“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中去,一个人的沟通效率,从底层决定了一个人最终可能获得的资源及其质量,至于高质量的资源最终会爆发成什么,在哪里爆发,那是后面的事儿…… 但,我们就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演讲与写作,都是比私下交流更为高效更具价值的有效沟通方式 —— 说话谁都会,写字谁都会,但,同时对很多人说话,同时面对很多人发表文字,其实并不是谁都会的事情 —— 比例很可能比较低,远远低于 1%,否则的话,中国应该至少有五百万成年人善于演讲与写作,观察一下身边,貌似并没有那么多人的演讲与写作大受欢迎吧?
从单位时间销售的角度望过去,“你给一群人讲道理”与“你给一个人讲道理”,虽然不是没有区别,但从时间精力上来看,事实上的区别没有多大,不过,效率却有了极大的提升。而“演讲”或者“讲课”常常还要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在使得写作可以“即时发布”的同时,又彻底打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
我曾经不止一次强调,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
把这个概念教给别人。
这固然是一个好的方法,但它有自身的局限性。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给你机会去讲解,毕竟他人的时间也非常珍贵。
这个时候“写作”就成为了实践这种想法的最佳途径。
第一,你不需要再依靠他人就可以独自完成“教别人”的流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反复打磨,而不必担心对方会不耐烦。
第二,文章发表之后,你也可以得到真实世界的反馈。相信我,只要你说得足够清楚,并且真的对大家有用,这个世界就会给你相应的反馈。
所以即便写作本身没有“直接”帮你实现财富自由,但是它给你带来的成长也多半能够“间接”地帮你在这条路上走上很长的一段路。
几乎是十年前,我在一个饭桌上跟一些人讲过几乎同样的话,大意是,“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里,普通人是可以通过写书获得财富自由的”…… 记得当时有个声音颇有些“质疑”,说,“这事儿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罢?” 当时我也没做什么回应。虽然都有十来年过去了,我还是可以很清楚地回想起来当时我脑子里的声音:“做到之后就不是普通人了…… 再说,所谓‘普通人’并不是因为起步时普通,而是因为他们‘永远普通地活着’才成了所谓的‘普通人’……”
我知道你也很可能刚刚脑子里就闪过同样的念头…… 我不会不回应你们的。
你所感受到的沮丧并非来自于“你是个普通人”,而是…… 请仔细阅读:
尽管你有着不同凡响的愿望,却时时刻刻像那些终究碌碌无为的人一样思考。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
哎呀,你就是跟我们普通人想的不一样……
为了避免误解,我常常是一笑而过。可事实上,这“现象”其实是有唯一正确解读的:
首先,不是因为最终不是普通人了才想得不一样;
其次,恰恰是反过来,正因为从一开始就想得不一样,才后来变成不普通的……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起点上,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普通人。
那些总是想要“一步登天”,摆脱普通人标签的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估计就是:
等我准备好以后,我就......
我看过很多说这种话的人,但最后真正准备好并且把事情做成的寥寥无几。
实际上很多人打着“准备”的名义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比如写作这件事情,其实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为后面的一篇文章做准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本身就是你要做的准备工作。
经常说这样话的人,多半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上来就表现得足够完美,不允许在初期阶段有任何的瑕疵,为此他们愿意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永远没有办法实现“完美的梦想”。
想法上的不同,最终落实成现实的不同,是需要时间才能“酿”出来的,并且,常常需要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长的时间 —— 因为最终的差异,不仅是“翻倍”或者“翻倍再翻倍”,常常是“天壤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每个人所存在的世界,都基于我们各自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于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自己真正所身处的世界,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所谓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为“思考的方法”,很多人之所以不行,实际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不仅没有“思考的方法”,甚至连思考都没有。
有个犀利的观察总结,说:
5% 的人在思考;
10% 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
85% 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
与普遍认为的不一样,这话并不是爱迪生说的,而是出自另外一个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 还有一句也不是爱迪生说的 —— 虽然人们总是把这句话“栽赃”到他头上),但同样很有道理:
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于是,到最后,即便是那少数的 5% 中的绝大多数,有的也只不过是幻觉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鼓励大家不断践行的原因。
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写东西,只不过是“搬运工”而已,他们其实并没有深入学习,也没有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深入分析,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有相当的销路……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若是你有学习能力,你有思考能力,你有分析能力,可你竟然不会写作(换句话讲,也就是缺乏足够的沟通能力),那你岂不是亏死了?因为你最终还不如那些“实际上不如你的人”……
也许你又想问了,“那我如何开始呢?” 还是那句话,这个问题没必要问,直接开始就是了…… 不过,我倒是有个“想法”需要你认真思考: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
“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这是写作的终极技巧,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仅仅这么一个问题,就会把这世间绝大多数文字过滤掉,你说它重要不重要?至于文笔什么的,不是不重要,但重要程度若是跟这个原则相比较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忽略。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对自己的提问就会逐步细化、深入: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有多大的用处呢?如何做到最有用?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对多少人有用呢?如何做到对更多人有用?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在多长的时段里对别人有用呢?我如何做才能让那个时段更长一些呢?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如何才能优雅地让人们恰当地回馈我呢?
……
这篇文章,有很多很多“以身作则”的地方 —— 事实上,我在写任何文章的时候,都要花很长时间琢磨,“我写的东西真的对别人有用吗?” 这一关过不去的话,甚至会让我感到没脸见人的地步……
写吧。只要真写,就只能真思考。今天的你,无论多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的你不差…… 未来的你为什么不差呢?因为曾经的你,不怕自己不差,不管多差也要硬着头皮实践,久而久之,你就撞见了未来的那个一点都不差的你。在这样的场景下,有句话非常应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延伸思考:
1. 你在阅读的时候,你有分析作者思路的习惯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推导到结论的呢?
2. 你在阅读的时候,你有认真对比自己与作者思路差异的习惯吗?找到差异之后,你应该做些什么?
3. 如果写作的根源是思考,那么,为了提高思考质量,你必须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