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排在四杰之首,我把他放在最后,因其英年早逝,对其生出怜悯心!活的最短,可惜可叹!呜呼哀哉!
历史如一张徐徐画卷,在缓慢地打开!
公元650年王勃生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从小就善写文章,在六岁是就能作诗,写文,其文作思巧妙,被杜易简称为“王氏三株树之一”,可见小时候聪慧!在文字上有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可见其学识不一般)
十岁之时,便饱读六经!(注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真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公元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古时,诗人多仕途)
公元664年,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刘祥道见其文章,赞其聪慧,实为人才也。
01:德不配位,必有灾祸
公元665年,王勃通过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以表明自己进入仕途之决心。
公元666年,通过科考,成为及第,授予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此时的王勃才16岁,正是弱冠之年。
之后其撰写的《乾元殿颂》进入了圣听,唐高宗阅读之后,龙颜大悦,直呼,真才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勃的名声大振,其名气也排在了四杰之首,果然,名声的最好传播途径,是通过官府!
在公元666年,王勃经主考官的介绍,进入了沛王府,当沛王身边的随从,有一日沛王邀英王在府中斗鸡,王勃竟然作死的写上一首缴文,名为《缴英王鸡》,此文一经传出,即被圣上所知,圣上听闻,龙颜大怒,称其为小人,被逐出王府,少年得志下的王勃,受此打击,于669年离开长安,去往蜀州,在期间写了不少抒情之诗,有写友人的,也有写仕途艰难的,也有思乡之情,著名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我想此时的王勃,一定对于长安还有眷眷之情,渴望再回长安舒展抱负,随即在公元672年返回长安。
02:祸起人心,仕途终结
公元672年,返回长安,正值裴行俭与李敬玄同典选事,听闻王勃才能,想邀请王勃,却不想王勃不以为耻,认为不是因为其人受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得罪了某人,悄逢这个时候一名官奴出逃,被官府悬赏,没想到这个时候,王勃的脑子有坑竟然私藏官奴,而王勃怕走漏风声,就除掉了官奴,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王勃私杀官奴之事,最终还是被朝廷所知,被官府判处死刑,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时候巧遇朝廷大赦,死刑免除。
然而他的父亲也因为这次事故,被罢免官职,流放交趾,王勃出狱之后,看着苍茫的大地,听闻父亲的消息,才知晓从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笑,至此他才明白生命的可贵,在其后专写文章,修改文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撰写了大量文章,如:《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等,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的文章达到了高峰,诗兴大发!
公元675年,王勃从老家龙门,南下到交趾看望父亲,途径洛,扬州,洪州,并在路上留下《滕王阁序》著名文章!
生活总是多难多灾,特别是诗人!
公元676年,王勃在去交趾的路上,路遇暴风雨,在海上水流湍急,船倾倒,顿时王勃受惊吓而亡,终年26岁。
可惜大好年华一朝完结,虽然生命完结了,但是留下的诗文没有完结,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一个人享有什么样的名声,必有什么的才德来匹配,否则灾祸将至!
少年得志终觉浅
功名利禄遮望眼
二十年来风霜路
才知生命诚可贵
有才我们要珍惜,有德我们要持有,这样祸已远去!
读每一首诗,了解每一段历史,在诗中寻找历史的足迹,在历史中寻找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