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们是不是经常为了孩子的成长会觉得疲惫不堪,不知所措?
孩子的心理发育,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成绩,孩子思维逻辑怎样引导,孩子需要培养什么爱好,什么要坚持学,什么要了解……需要太多的精力了!
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在将来能够独立的面对一切问题,具备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当我第一次知道我肚子里有一个小生命将来要和我生活在一起,心里就默默的想到作为母亲要做的事情:让孩子站在我的肩膀,我会踮着脚尖让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她上小学一年级时,发现自己是不太会交孩子的妈妈,脾气不好易怒。
赶紧买些关于别人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书。看了几本发现作者给出的方法自己用的不太好用。
后来才发现作者的境界和眼界是和我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的。
放下这些书在看些如何纠正自己价值观的书,就选择读些国学一类的书,希望能找到“突破口”。在看了一、两本以后感叹哇,原来做人做事是这么回事。格局好像更大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一些方法和参照。三十年多年了都不知道国学里面都是写的什么,哎!
就这样边看边用孩子的青春期到了,和孩子沟通不通畅。还是老办法找本关于青春期孩子的书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会有青春期叛逆期。
看完让我明白:孩子这段时间是只想独立但又独立不了的矛盾心理期。原来大家都过度的或是无知的夸大了青春期。
在上初中这段时间孩子如果成绩不好还会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结果可能要辍学。
我的孩子成绩不好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那天还特意问孩子:“你有过不上学的想法吗?”她说:“没有”。这点感到很欣慰,平日的付出没有才做。
曾经在她小学时就思考过怎样避免在初中辍学的发生。
本人是在初中上半学期搬着板凳回家了,老师在三稍信就是不去(内心是想去)。
回想当时想法
1.上学没用(父亲经常说姑娘家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2.只想上班(每次掏学费娘就会说:哎,你能四个又是好几百)
3.没有梦想,不知道村之外有啥(只在周边的村子里赶会)
4.不好意思(回去太没面子了,怕同学们笑话)
一.父母的观点很重要: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未来的选择
父母的言行实际反应的是父母的三观,如何影响孩子父母还要纠正反思自己的三观。
在我孩子上一年级读了几本育儿书以后发现了这个事实。通常作者会给出具体的方法,当用的时候不是那么灵验。
为什么呢?他对事情的认知和自己就不一样,通常遇到孩子淘气把东西弄坏、或是纠缠你非要和你一起做手工,你又想把手头的事情赶完、当孩子写作业不专心时。第一次你努力控制不生气,那多次以后脾气就像决堤的洪水猛兽把孩子连本带利“修理一顿”。
那可怎么办?
学习,自我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找到答案。一般都是通过书籍。日常言行这么重要,就找些关于日常语言的书籍买几本看看。当不知道遇到问题怎样解决时百度、知乎搜一搜都能找到答案。看的多了慢慢的明白孩子所表现内在的原因,有了理解脾气也就控制住了,回头在用那些育儿专家的方法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
你在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时,无形中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了学习不止在学校进行。会慢慢成为终身学习者。
作为父母明白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且通过学习还会让自己不断收获小确幸。在尝到甜头的你会很自然把这种思维传达给孩子。
二.只想上班挣钱
如何引导孩子金钱观是很重要的
挣钱是结果,把一项技能做到极致,超过大多数人才能挣到钱。
那反过来没有技能就赚不到钱,只靠力气赚钱会被这个智能时代慢慢淘汰。
培养孩子学习一项技能很重要。
挣钱是谁都想的事,挣钱是为了花钱。满足对自我物质的需求,自我的欲望。欲望这种情绪是无底洞,看看身边的人或是那些有钱的人都幸福吗?没钱的我见过人家仍然过得快乐开心。在看有的人很忙碌也没转到钱,那赚到钱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三.没有梦想
没梦想就没有内动力,这句话不知是听谁说的,反正觉得有道理。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怎样培养出孩子的梦想,让梦想能成为她的内动力。
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能会形成内动力,当时也没有什么收入。但还是去了
去北京、郑州、杭州、上海,去国家大剧院、去各大名校。为了让他开眼界有时间就去外面转转,是为了让她多看看世界好大任你遨游。
四.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的坏负面情绪,我的孩子受遗传的基因也是不能勇敢面对真实的自我。
有想法不好做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被这种心理整天纠结着。
为了不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经常鼓励孩子面对心理的真实想法,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别人的想法就像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双脚绑住寸步难行。这跟绳子其实不是别人绑的而是自己绑的,所以把绳子扔掉放开脚步自由前行。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尤其去是孩子的成绩不好,会让父母想的更多,做的更多,就这样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有又得到了第二次的学习机会,得到成长!
事事都有两面性,你说是不是福兮福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