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式唠嗑体2019-120
一天中学到的东西太多,到了输出时,你会如何做取舍?
今早,聊了一个学特教专业的小姐姐;
车上和朋友聊她的职业规划,在副业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是不是要立马放弃眼前的工作全情投入副业;
车上,意外发现坐俺身边的童鞋居然才读高二,已经开始旁听开给硕士博士的讲信号通路的生物课,还是个资深天文学爱好者,嗯,他的高考目标,北大或清华;
中午接牛牛童鞋,听他眉飞色舞地讲到杭州比赛时,和师兄弟们、对手们之间的各种故事,包括抢被子,彩虹糖洗澡水;
下午跟刚从米国学习回来的闺蜜聊天,这家伙又有了很多新的体验和收获;于是跟她分享了得到的某个相关课程;
还有,撩小哥哥时,对方明明是在偷懒,却让你赶脚反被撩时的哭笑不得;
……
讲真,一开始,我不知道该如何做取舍——即便是早上刚刚读过刘润老师写的“层次化思维”。
每一份收获和体验,都让你有写下来的冲动哇。
可是,有些东西其实不适合公开分享。如果说从适不适合公开分享来划分,内容一下就砍掉了一大半。
这么一想,润总教他家小米的“层次化思维”还是很有用的,你需要做的,是先划分一个维度,再来看肿么取舍。
那就用这个层次化思维来做一次取舍吧。
第一层:是否适合公开分享
第二层:是否对绝大多数的读者有用
第三层:这些输入中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如此一来,最后只剩下了一点,“共性”。
在这些共性里,最重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包括对自己和对别人。
👉学特教的小姐姐,谈到了目前国内特教行业(比如说自闭症)的现状,如何从孩子们“缓慢”的进步中看到进步,和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修行。当你抱着一颗修炼自己的心来看待特教,会从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变成感恩给自己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
👉副业收入快赶上主业的朋友,纠结要不要立马辞职,以及如何把副业打造成主业并且获得可持续发展。
👉上高二的童鞋,学好课业的同时,去探索了很多领域(包括天文、生物),嗯,看样子,还是个动漫迷。
👉跟牛牛童鞋的聊天,除了各种小花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这次你没有得到奖牌,你还会分享这么多吗?”小家伙犹豫了一下,“我会很郁闷,不想说话。”心态调整的引导,在低谷、在波峰,都需要适机引导。以及,有些观点,如何正确地看待。
👉我以为闺蜜到米国,学的是萨提亚,不过不是。她说自己当时去学禅修,心里就一个念头“就是要去”,即便原来她从来木有想过会把两个学龄期的儿子们留在家里,独自出发,还是去了。在各种的纠结、情绪、感受和体验中,收获很大,又从这些“收获”中去反省了自己的得失心和傲慢。总之一个词,就是人生三问中的“寻我”。
👉骑行过川藏线的小哥哥,发过来的“大爷照”,简直了。😂跟他们公司的网页,有的一拼。巴特,人丑就要多学习,界面丑就去尝试多改进。
……
闺蜜问我,为啥你今年的目标之一,会有“认识50个有趣有料的人”这么个看起来跟其他两个目标貌似不相符的东西。
跟她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是从未来看现在的规划,而不是局限当下的单个目标。
在我看来,有趣有料的人,带给我们的东西,会远超你的想象——虽然,“有趣有料”的判定,有很强的主观性。他们的一些独特的体验和生命中的转折点,以及我们在书里读到自己觉得重要却还木有做到的东西,也许某个人,就在认真践行着,还从中获益匪浅。
这种收获,远超书本。
我不是会对所有人解释why的人。可对自己在意的人,我知道对方问是在关心我。回答这些提问,会帮助我从更多维度去思考自己在做的,是不是跑偏。
拎着闺蜜帮着扛回来的那本沉甸甸的《Poor Charlie's Almanack》,只想说,“我会好好精读的。”
感谢生命里那些给我带来各种思考、情绪和礼物的朋友们。
晚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