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大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
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
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日常中不难看到,正是这“一壶水”的信念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可信念到底是什么呢?
信念是什么
百度百科说: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永澄老师说:信念就是坚信事物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明白了信念的定义,就能拥有信念吗?并非如此,倘若我们现在问自己:我的信念是什么,恐怕都会有片刻的空白。不得不承认,我们信念匮乏,或是信念模糊。
信念从何而来
1、行为确认
行为结果产生的激励,从而化为了一种触发器(详细过程详见TMBRT模型),这种触发器就是一种信念。如果我们每天出门,天上都会掉一个馅饼到你的脑袋上,这就产生了一种“天上会掉馅饼”的信念,虽然这并不太可能。我们所关注、主导的事情,无论是产生好的结果激励,或是不好的结果惩罚,长此以往,都会在我们内心产生一种信念。
2、迁移
这种方式是从外界获得的,也许是你的父母亲人、工作中的领导同事、生活中的同学朋友,他们的所言所行,对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会产生出一种信念。
当然,还有一种很主要的迁移方式,就是学习。我们阅读、培训、请教导师,从而获得的知识、技能、道理,也在潜移默化的塑造我们的信念,而且这种信念更加坚定,因为最初,你就是带着主观能动的意识去接纳的。
3、想象
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假想愿望已经实现,在内心建立一个虚拟的成功体验。这就是当你周围情况无法让你生机勃勃,这时你只要把状况假想成你想要的,然后把自己融入其中,由此就可以改变心境、信心和行为。
4、前世
这是一种基因遗传式的传递,是在我们出生时就埋入我们大脑的一种方式。有实验表明,新生婴儿怕蛇而不怕手枪,并且有人类天生就怕蛇的说法。可细想一下,手枪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其实比射更大。
错误的信念
我们会有信念,或者是一些模糊的信念,但我们很难确定我们所建立的信念都是正确的。例如我们有时候会评价一个人说他有执念,是他故意为之的心理状态,亦或者一个人他充满了妄念,也是错误的。
永澄老师将错误的信念分为三类:
1、绝对化的要求
说实话,我本人就有此类倾向。
此类信念,通常会有两类表现:第一类,什么事情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强迫想要的结果发生;第二类,喜欢要求他人,并且以“你应该……”这样的句型来强迫对方。这类表现其实是自己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清晰,同时不理解对方,不知道他已经做到了当下最好的自己,而只会指责评判。
2、以偏概全
我们有时会因为一件事的失败,而否定一个人或者一生。例如高考没考好,有些学生心智还不够健全稳定,就会认为“我这一生没有前途了”;或者某个人做了一件事结果不太好,你便认为他为人处世不靠谱,不愿再和他来往。这往往是自我偷懒,之作片面性的思考,都不会顾全大局。
3、糟糕至极
这种类型其实挺可怕的,他甚至上升到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你会对自己说“我人生就这样了,我不值得更好的生活”,那是你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明显的表现了小我逃避。
正确的信念
那你会问,我拥有的错误信念如何改正呢?永澄老师的答案是:不用改正,而是要建立正确的信念。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信念模型:白兔爱肥鹅。
所以这就导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信念:
如果你相信,这便会成为你的信念,你可以先默念,到每天大声朗读,甚至在每一次决定、每一次解决事情时,都说一遍,你会发现事情的发展真的会不一样了。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校要求我们每天早上晨读《羊皮卷》,反复看《阿甘正传》,不得不说我们那一代人都受这两部作品的影响。但其实,上小学的那个时候,我们也许看不懂、也看不进去这样的作品,却依然在反复中吸收了“阿甘精神”,我想那个时候,我们就在建立基本的信念吧。
信念的作业
在学习第3课的时候,相较于前两节的语言、情绪,我明显感觉有更大的触动,本质上的触动。语言和情绪,可以短时间内去化解改善,可信念的改变却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在思考了许久后,我也终于承认我有“绝对化”的限定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