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开车,一定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车上反光镜和路边其它车边缘的突出物蹭到一起。但如果换了自行车骑,就应该没有这些顾虑,可以畅通直行了。
道路宽窄没有变。为什么行进的态度会不一样呢?很显然,是行进中的主体不同罢了。横截面宽,受到两边障碍物带来的压力自然就大,反之则小。而承受这些压力的主体,还是我们的心灵。
换而言之。如果我们对未来期许过高、欲望过大,那实现的时候,自然会承受来自各方更大的压力。如果能够降低欲望,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减小包袱,那么前进中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当然这是否在舒适区,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单独衡量。
临近年终,儿子需要背好几篇作文。但是,也许是非常想把这些文章背好的缘故,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在他心里,就好像背负了无比沉重的包袱。每背一篇,都像在接受一次折磨。
但毕竟这些作文,都经过了老师和家长反复地修改,超出了他原有写作时的思路和逻辑。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通顺地背诵出来。而对此事,我们并没有过分要求他。应该是他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不太实际的期望。到最后,我们宽慰他说,只要能把作文串接下来就可以,不一定非要按照原文一字不拉地默下来。他这才勉强把任务完成。看似这是小孩子缺乏人生经历的可爱表现,难道成年人不也经常如此吗?
2019年,我们都向未来许下了很多愿望,这些新年的目标,我不怀疑很多都是宏伟而美好的。但反观2018年,又有多少当初许下的愿望,现在都一一实现了呢。有人说,这是我们向宇宙发出的愿望,到时自然会实现。但我认为,愿望自然要有,这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还要看一下许愿的主体,是不是承德配载。如果根本不切实际,那岂不是成为了一个贪婪的渔夫吗?
如果真想把愿望都实现,那就应把许的愿当成是一个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只指望上天帮你,而实现这个愿望的主体还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