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淑曼
这是一个春风夏雨蒙胧的细雨天。不说蒙胧叠交着蒙胧,当撑起一把雨伞赶往聚合点搭乘客车,前往甘谷八里湾中岔农耕园参加采风活动。更是心灵深处类似夏雨的滋润,及时给予的一种认知的教益。
能有幸参加这一次欣然而至的采风活动,会长李子伟前期与八里湾镇中岔村委会原空军军医大学第六干休所副师职所长程世雄,八里湾镇党委书记张耀武,八里湾镇住中岔片片长刘有林的意见沟通、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在这样一个农耕嬗变的时代,八里湾镇中岔村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话“农村发展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现在,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越来越活跃。不仅本土大学生返乡多了,很多海归也到乡村去寻找创业机会。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会长李子伟“上之人既有以自明其明德,时时提撕警策,则下之人观瞻感发,各有以兴起其同然之善心,而不能已耳。”审时度势寄希望于苏蕙研究会的文化人,通过采风,用手中的笔听从时代的呼唤,担当起历史的责任。歌颂农耕文化,歌颂大量的将军写的字的碑林。见证堡子如何一步步走来,成为甘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路上形容“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好不为过。画家杨荫浓即兴作诗一首:取枝东岳盘山路,烟云就在眼前头。好似腾云又驾雾,兴高采烈来旅游。惹来一阵掌声。
会长李子伟兴致勃勃,说着八里湾八里湾,一弯接着一弯的故事。他藏锦于心,藏绣于口;藏珠玉于咏唾,藏珍奇于笔墨;得时则藏于册府,不得则藏于名山。我坐于他后座,恍若读一篇轩快之书,宛见如车窗外的山青水绿。听他几句透彻之语,如看见岳立形似战舰的堡子,为之使人振奋。
在没来甘谷中岔之前,就听过天水民俗专家、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子伟讲:甘谷县八里湾镇,有座形似战舰的堡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我与八里湾镇中岔村委会原空军军医大学第六干休所副师职所长程世雄,一边走一边交流中更得知这座堡子,始建于清末。当时西北一带战乱不断,土匪滋生,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土匪,村民们一般在村庄高处,就修筑起坚固的堡子,以最大程度保护乡亲们的安全。到了太平年间,人们就在曾经救过命的堡子里修起了关帝庙,建起了戏台,成了乡亲们敬神、看戏和娱乐的地方,同时又有感恩、谢天和联络乡情的意思。 建国后破除四旧移风易俗,庙里的神像被拆除了,纯朴的乡亲们为了保住庙院,机智地把村边的小学搬到了堡子里,这样庙宇又变成了教室,才得以保留至今。
就是这么一座形似战舰的古堡,程世雄略一思忖说道:古堡它有我的思想,我割舍不下的乡愁,因而才会牵引我的人生对它念念不忘。所以我程世雄才甘愿为古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奉献我的余热。
程世雄所讲的一席话,我毫不否认,其实一切文明都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部分:材料都是物质的,而运用材料的心思才智都是精神的。在参观农耕博物馆,面对渐渐老去的老物件,铡草用的旧铡刀,老式的织布机诉说着即将被一个个遗忘的故事。还有那石磨圆盘,无声地告诉我们艰难岁月里亘古不变的粮食情。
石磨构造看似简单,但其实有很多原理,古人的智慧清清楚楚地刻印在那圆盘上。最底下的当然是万能的泥砖,两排泥砖整齐站立,上面是一个较大木槽,以便于后来磨粉时粉从中滑下来,其次是为固定石磨的两根微粗木条,先放置相对厚一点的圆盘,在本有的洞上插入一根木芯,再放上层圆盘,为的就是让两块圆盘固定在一个位置,防止上面的石不听话离开另一块圆盘。特别在磨的时候如果木芯一不小心断了,石磨就会飞出去。放置于上面的石有两个洞,一个是磨眼,一个是入木芯的地方,侧面再有一个入木桩用来拉动(推动)的地方。
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粮食缓缓入磨眼,再落到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当看到毛主席与杨开慧的一张合影照片,脑海里瞬即吟诵出《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伟大的爱情,首先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信仰。杨开慧把自己的生命和爱,全部交付给毛泽东。杨开慧是毛主席一生念念不忘的“骄杨”。我们都知道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5月写给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同志的。词中“柳”指李淑一同志的爱人柳直荀烈士。他是毛泽东同志的老战友,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1932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骄杨”指的杨开慧烈士。她在1930年红军退出长沙后,为反动派何键杀害,她是李淑一同志的好朋友。
毛主席还有一首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词:“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再次低声音默诵,不觉泪眼婆娑。
而今,当我们幸福地生活着,我们怎么能忘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不懈追求!
还有一张记录的太守通谓县正堂记录的字契(旧社会卖地的地契),心里会有一种疼涌上心尖,联想到日子不到过活不下去,谁又会卖了自家的地?
还有,还有那桌上的一把旧算盘,担水用的水桶,扫把、簸箕、油笼,马鞍……说到马鞍,一首黄庭坚《呈王明复陈季张》的诗,定会引起我们的思绪:
倦客西来厌马鞍,为予休辔小长安。
陈遵投辖情何厚,王粲登楼兴未阑。
雪压群山晴後白,月临千里夜深寒。
少留待我同归去,洛下林中斫钓竿。
诗人之“濛濛香雾湿未乾,烟光匝地春风寒。牧童三五唤归切,鞭牛为马蓑马鞍。”想那骑马之人的眼神,说不定带着迷离、带着可怕的痛恨,带着漫天匝地的杀意……但无论多久远,仍然是过时的人与故事。不必追究一二。
改革之美依托乡村资源,改革焕发新活力。最后祝愿八里湾古堡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