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我是一个五岁男孩的妈妈,我老公的妻子,我父母的女儿。
你是谁?
我是一个学了十年环境工程,后来转行学习coaching的人。
你是谁?
我是朋友们眼中亲切可靠的人。
你是谁?
我是个不安于现状、喜欢折腾的人。
你是谁?
我是一个有时喜欢和别人说话、有时喜欢自己安静呆着的人。
你是谁?
我是一个既勇敢又胆怯、既坚强又懦弱的人。
你是谁?
我是一个一直在寻找生命意义的人。
你是谁?
我是在这世界上短暂地存在,随即会消失,但光亮会划破夜空的那样一个人。
这是阿庄在一次工作坊后分享的“我是谁”的练习,以上是我的答案。
在30岁之前,我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直以为,“我”就是我的名字,我的身体,我身上所有的标签。“我是谁”很重要吗?学习、考试、工作、赚钱、恋爱、结婚,这些才是更重要的事啊。
所以,在一些年里面,我让自己忙碌于“重要的事”绵延而成的漩涡之中,我忙得不亦乐乎,我以为那就是人生。
“你是个很认真的人”,“你是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你是个大家都喜欢的人”。这是我一直对自己说的“魔咒”。我不知这从何而来,但它们却主宰了我的前面三分之一的人生。
所以在去年11月份上九型人格的课程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1号(完美主义者)或者2号(助人者)。这两种型号让我感到舒服和自在,没错,一定是的。
然而当我看到描述4号的关键词的时候,心就好像被一只手猝不及防地插进去,狠狠地揪了一把的感觉。
4号:
需要被认为是独特的
从痛苦中寻找人生意义
情感丰富、情绪化
忠于自己的感受
真实,富有创造力、浪漫主义者
自在时变成1号,受压时变成2号
当我在课堂上弱弱地说“我怎么感觉自己是4号”的时候,我听到了很多声音,“4号是王菲那样的啦”,“你一定是1号!”,“你会没事就伤春悲秋吗?”,“4号是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你不是啦”。这些声音把那只手拉了出来,告诉它:“她根本就不是4号,请不要随意扰乱别人的内心。”
对啊,我一直是个认真严谨的人。我的笔记永远工整,我的计划一丝不苟,我循规蹈矩,道德高尚,我从来不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我永远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我愿意帮助别人,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人”,有时甚至会忽略自己的需求,我将之视为高尚和伟大。这才是我。对,我根本就不是4号。
就在这些声音把“我好像是4号”的念头死死摁住的时候,又会有一些画面如鬼魅般从指缝里悄悄溜出来,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觉得有一丝可怕。
我看到儿时的我经常会莫名地哭泣,大人厌恶地把我拉到墙角,我会小声地哭上两个小时。
我看到在我4岁时父亲去世之后,我默默地翻看他的照片,而在别人面前假装是个快乐的孩子。
我看到我曾经写过很多诗和小说,写青春的热烈和美好,成长的困惑和无助,而在选择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之后把它们丢在了角落里。
我看到我在受情绪控制的时候,说过的伤人的话,做过的伤人的事。
我看到自己在与外界和自我相处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冲突,我似乎始终无法找到让自己舒服的位置。
我看到我在思考“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的路上所经历的一切苦痛,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日子。
我到底是谁?我是别人眼中亲切、温和、可靠的“好人”,还是那个敏感、自我、“孤芳自赏”、稍不留神就变成神经质的4号?
如果是后者的话,我有点讨厌我自己。
在第一次上课的半年之后,我又上了PCP的M2:以九型人格洞悉人性。说实话,我有点害怕。(注:PCP为香港拓思教练与顾问机构专业教练课程)
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在讲述完每个型号的特点之后,疑似自己是那个型号的人坐到大家面前,接受同学们的提问,用众多的“镜子”看清自己到底是谁。
和其他型号的人不同,“疑似”自己是4号的人不多。我是在第一位同学上去之后,其他位子空了片刻之后上去的第二个人。
在坐到位子上的那一刹那,我脑子里闪过了很多念头:“如果是4的话怎么办?”“如果不是的话怎么办?”“别人会觉得我是什么?”“我不想当众哭,那样很丢脸耶。”
后来,不出意外地,我又哭了(笑)。
惹哭我的是两个问题,以下分别是这两个问题和我的答案。
“与众不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我一直不敢展现我的“与众不同”。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努力地做一个“和别人一样”的人,我很听妈妈和老师的话,我从来不特立独行。我害怕“与众不同”,因为那样的话别人会不喜欢我。父母的期望、社会的标准就像是一层层布条,把我包裹起来,包成了别人喜欢的形状,但我真正的形状却被掩盖在了这些布条里面。我希望能找回我真正的形状。
对于你来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你找到一个小小的舞台,也许下面没有很多观众,但是你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情和天赋,就像是烟花一样,也许它很短暂,但只要尽力地绽放和绚烂就好了。
后来,老师点评,同学投票,我眼睛看着,耳朵听着,但似乎又没看没听。好像有那么一瞬间,我找到了答案。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是感觉“缺了点儿什么”,为什么在“外面”和“里面”的世界中反复徘徊纠结,为什么自认为了解自己但和真正的自己之间又似乎隔了一道墙。我看到了一直无情地排拒的“自己”,也看到了让人怜爱的可爱的“自己”。那一刻,我看到了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Hi,很高兴认识你。我们重新爱一次吧。
补充:
九型人格是最早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性格分析工具,按照人的气质和性格分为九种人格,揭示人类最深层的价值观、欲望以及恐惧,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个性,接纳自己的不足,活出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大千世界各种不同的性格,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
1号:
完美主义者:认真、严谨、害怕出错、容易批评别人和自我批评、不善于接受赞美
2号:
助人者:需要“被需要”、能感受到别人的需求、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忘记自己的需求
3号:
实干者:目标导向、需要成功和赞赏、注重效率、压抑自身感受以达成目标
4号:
注重感受者:需要是“独特的”、浪漫主义、情绪化、追寻人生意义
5号:
思考者:注重数据、事实、逻辑、抽离观察、冷静分析、“想”多于“做”、感受力弱
6号:
忠诚者:考虑周全、思考“最坏的情况”、需要感到安全、羊群心态
7号:
创造可能性者:快乐、热情、精力旺盛、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下意识逃避痛苦
8号:
领导者:具有开拓精神、喜欢“掌控”、维护“自己人”、害怕被“背叛”
9号:
和谐者:喜欢和谐、避免冲突、用“沉默”表达观点、难于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九型人格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学说,它不是把人简单分成九种类型,而是体现出“流动”。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他人,都不应简单地贴上标签,而应以开放和流动的心态去观察、体会和接纳。
书籍:
《办公室心理学》石翠兰
《九型人格:了解自我、洞悉他人的秘诀》唐•理查德•里索、拉斯•赫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