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佩工作日志9.16
我和小张同学的故事
小张同学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总是安静不下来。他的手指不停地转动笔,双腿在桌下有节奏地晃动,偶尔还会转头和邻座同学说几句悄悄话。开学初的几周,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我的课堂记录本上——不是因为他回答问题出色,而是因为需要反复提醒他遵守纪律。
我意识到,简单的批评或许能换来短暂的安静,却无法真正改变什么。于是决定换一种方式走近这个孩子。
课间休息时,我特意在走廊上“偶遇”他。“小张,老师发现你思维很活跃,就是有时候表达的时间不太对。”他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我会以这样的开场白与他交谈。我们聊起了他喜欢的跳绳,聊起了他觉得数学课哪里有趣哪里无聊。那次谈话后,我开始在课堂上寻找他每一个细微的进步。
“小张同学刚才虽然举了手又放下,但这种勇于尝试的态度值得表扬!” “大家看,小张的作业最后一道题用了很巧妙的解法。” “这个问题有点难,不如请我们班思维最活跃的小张同学来试试?”
渐渐地,变化发生了。他的眼神开始追随讲课内容,举手次数越来越多,那些小动作变成了思考时托腮的姿态。更让我惊喜的是,他的作业质量显著提高,从原来的敷衍了事变成了常常有创意解法。
虽然还是偶尔有小动作,但是我看到了他在课堂上的进步,对待学习的态度更好了,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对小张而言,他需要的不是约束和批评,而是被看见、被认可。每个孩子都有一把独特的锁,教师要做的是找到匹配的钥匙,而不是用蛮力去撬开。小张的转变让我重新理解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深意——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于严格执行某种教学方法,而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敏感和耐心,为每个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成长路径。
那个曾经多动爱说话的小张,如今成了数学课上最积极的发言者。而作为老师的我,也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了比任何教育理论都珍贵的启示:教育的美好,就藏在这些因材施教的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