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幸接触到这本书,实在是比较感谢齐哥的赠送,虽然说比较基础的一本书,但是还是有很多收获。
如何读书的第一步并不是翻开书,而是选书,在《读懂一本书》中樊登从选书、读书方法、如何读懂做了自己的心得分享。
一、如何选书
作者分享了“樊登读书”的选书TIPS原则:T(Tools)-工具;I(Ideas)-新的理念;P(Practicability)-实用性;S(Scientificity)-科学性;
因为樊登读书所选的书,更加力求对听众立刻有启发和帮助,所以作者又总结了两个关键原则:科学性和建设性。
前者主要是指,书籍有很多案例或者实验作为支撑,或者是基于某门学科延伸。
后者则是指也许作者并没有做对照实验,但是力求真实的给大家做经验分享。
除了两个原则之外,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某些名人的推荐书籍,比如比尔盖茨的推荐书,都是非常值得去读的。
二、读书方法
读书长期是靠积累,短期其实也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想要读懂某些书籍,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学科基本知识,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因为“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我自己的读书经验是,想要读懂某些学科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选择本学科比较基础的一些读物来读,如果依旧觉得理解上有难度,不妨看看儿童相关的本学科的科普读物。
这个时候循序渐进的读书,不仅仅对我们保持对该学科的兴趣非常的重要,而且让人更容易坚持,并且去带着积极的心态去读学科内更加艰深的内容。
除了学科的知识,人生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小的时候也许我们读过很多好书,比如我初中就读过《牛虻》、《童年》等等,但是那个时候单纯的就觉得作者的文笔优美,或者情节吸引人。
可是等到我有人生阅历了之后,如果再读这些书,我相信对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加的丰满。它吸引我的肯定有很多精神层面的外延。
作者分享了他读书的一些方法,比如先快速的浏览一遍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等到第二次阅读,他会带着目的去读,这本书写作背景是什么?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定义是什么?(概念如何被清晰界定的)作者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作者如何收尾总结的?
当然其实这是这本书的逻辑主线,我们还应该关注书籍呈现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时候。
其实我们也经常会被某些配角所吸引,包括作者的精句,让人震撼的例子或者数据以及书中的奇闻轶事。这些部分也很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三、如何读懂一本书?
(1)讲书有助于理解
其实现在很多人利用抖音或者微信的视频号去讲解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如果像作者所说能够遇到有缘人,刚好你分享的东西对他有用,解决了他人的困惑,那不正是一举两得吗?
但是说到讲书,我心中始终有一道坎过不去,总觉得互联网上的大咖太多了,我去讲书岂不是献丑,如果理解错了怎么办呢?
樊登在书中却说,我们需要怀着爱去讲一本书,我们得爱自己的听众。“你所看中的是每一个人。主要有一个人听你讲的书,改变了命运,你讲书就是有意义的。所以你衡量自己的收入和损失不是来自钱、效果,而是来自爱。”
带着或许对某个人有用的成就感去讲书,也许就能帮我们卸下,不敢去讲书的心理包袱。
讲书的时候,我们虽然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但是也要注意尽力不要曲解作者的意思。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多读多思之外,我觉得分析书籍的背景并且做到客观公正都是尤为重要的。
(2)绘制思维导图
提到思维导图,也算是我比较擅长的了,当年为了读英文版《西方文明史》我下足了功夫去学习思维导图。最主要的作用,面对一本极厚的书,能够跟着逻辑主线不走偏。
自那以后我发现,只要是我绘制过思维导图的书,很久之后我仍然对他的框架有印象,但是对于没有绘制过思维导图的书,即使当时十分有启发,没过多久也就忘记了。
对于很多人不习惯写作输出的,我觉得可以学习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一本书。
就如作者说的,他绘制思维导图之后,不需要讲稿也可以对书籍进行讲解了。这个就是思维导图的魔力。
其实在我看来,读书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读,第一步是行动,下一步才是思考或者学习读书方法。
因为一味的找方法但是不读书,不实践,方法也是无用武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