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 . 第三十三章》
能够了解别人是聪明,能够化解自我执念,通达悟道的境界是启明,即自知者明。
在老子的思想里,非常重视智慧的觉悟,这里所说的明,不是智力的聪明,而是智慧的启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相较于知人,老子更看重自知,所以说自知者明。
在本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两句,不是平行关系,也不仅是对应关系,而是递进关系。首先在与人相处中学习知人,明晓“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进而“以人为镜,复归内心”,最后通达觉悟人生之道的启明。
人生的昏暗时刻,往往是缺乏自知自省,人生的超越之旅,常常是自知上的觉醒,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
宋代陈杰有诗云“四檐残溜杂风铃,长夜遥空候启明”,当人生处于迷茫困顿之时,其心境不就像这破败不堪的房舍一样吗,诗人站在慢慢长夜里,遥望苍穹心生企盼,指引我走出黑暗的启明之星啊,你究竟在哪里。
而一旦走出个人局限,超越外物设限,躬身反省,明道启慧之后,心境则大不相同,正如陈杰在此诗结尾时所言:一笑诗来扶杖起,满湖烟霁晓寒轻。
那一笑诗来,岂不是诗人痛定思痛后,觉悟禅机的拈花一笑吗,那晓寒若轻,该不是作者此刻已在烟雨湖畔,晓寒深处与道同游了吧。
由此想到了家庭教育与孩童成长,教育的终极使命在育人,而育人之本在启明与化育,由“亲子关系中知人者智,到孩童独立人格的自知者明”,将是我们一生的共修功课。
要想做到自知而化的启明,在父母与孩同行的路上,需多读书,善交友,广躬行,慎省思。
除此之外,还需涵养对自然万物的兴趣,兴趣有了,距离“自知者明”,还会远吗?
《菜根谭》有言曰: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