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北京香山,是从一篇名为《香山红叶》的课文开始的。其实,美丽的香山在百年中共党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香山”的得名,历史文献中有两种说法。其中第一种说法来自于民间,据说早年间香山上曾栽种有大面积的杏花,每年花期一到,这里便花香浓郁,故而得名。其二则是来自《香山永安寺记》,说山中有大石,其形状香炉类似,因此这座山因香炉石而得名。
自金代开始,香山红叶逐渐成为京畿之景观,但金秋时节到香山赏红叶,却盛行于明代。每至深秋,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往,吟诗唱和,借景抒情。仅明末所编《帝京景物略》,就收录了明代诗人赞美香山风物与红叶的诗歌多篇。
香山,是一个与“红”字紧密联系的地方,这里还承载着一段具有非凡意义的红色历史。瞻仰红色圣地,怀古知今,别有蕴意。值得一提的是在香山寺东南半山坡上有一处别致清静的庭院即双清。
院内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濠,一股流向静翠湖,此即双清二字之缘由。院内池旁有八角亭及参天银杏树。
1917年河北省大水督办熊希龄办香山慈幼局在此建别墅始称双清别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随党中央由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来北平住在此处直到11月份才迁居中南海。他在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即吟成于此处的八角亭内。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响;在这里,新中国的国体、政体确定;在这里,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描绘一新。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尽管已过去了70年,香山故地旧景,依然讲述着新中国如何走来的往事;历史前进的逻辑,给人深深的思考与启示。
距离双清别墅不远、始建于明代的来青轩,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当年的办公居住地。绿树掩映的静谧院落内,有几排灰瓦白墙的平房。
行走在来青轩,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厅等,每一个房间里只有必备的几件家具、用品,如木架床、蓝粗布床单、旧军被、搪瓷缸子等。
一路前行,有见心斎、致远斎、听雪轩、知松园、椴香林、眼镜湖等景点。还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站在园中,树木清新,花草润恬,心境怡然。
举头而望,云孔之间,骄阳透射,光柱耀眼,很是斑斓。斎轩端庄文雅,松椴新装挺拔,湖亭涟漪对话,充满诗意,目顾不暇。从古至今,众多文人骚客游览香山,都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句。白居易的“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杨万里的“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香山,其峰峦层叠,涧壑交错。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古迹甚多,风景甚美。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这里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
来香山,必登香炉峰,它是香山公园的最高处。其海拔575米,最高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炉中香烟袅袅上升,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
登香炉峰有三条道,只有北道最为陡峭难上。未到此处,不知艰难。行至半山,两腿发软,大汗淋漓,后悔已晚。好在已至云上,山青天蓝。重拾信念,迤逦向前。
香山之美,美在散发着的淡淡灵魂的香味,淡而香,香而甜,甜而美,美而润,润而淡,淡而静。就像一位娇羞的少女,从画中走来,淡雅弥香。如今的香山公园不仅有峰峦叠翠的千年名山、珍贵稀有的古树名木、清冽甘醇的自然泉水、闻名遐迩的漫山红叶,更有鸟啼虫鸣松鼠嬉闹于沟壑林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派生机。
它们向人们倾诉着香山昨日沧桑的历史,展示着香山生机勃勃的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