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的脸"-主要养育人情绪影响

基于在"蓄杯"简分享的"怎样避免原生家庭的伤痛传给下一代"?

跟大家分享一个,很早看过的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静止的脸。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Edward Tronick 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的脸实验(Still Face Experiment)。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说,当时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人们还认为婴儿不能进行社交活动,但是通过实验,他们却发现:孩子对于妈妈的表情,大人的反应,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交互动,都特别的敏感。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妈妈的情绪,对于婴幼儿期的孩子影响非常巨大,仅仅是2分钟不理孩子,不给予他任何回应,孩子就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走向崩溃,绝望的边缘。

因此我们说,对于0-3岁孩子而言,妈妈的情绪稳定,给予孩子及时有爱的回应,对于孩子自我安全感的构建,以及对他人信任感的构建,尤其重要。

目前,也有老师将这个活动设计到父母课堂当中,让父母通过体验式的互动,感受孩子在2分钟内均得不到回应的心理过程。

扮演孩子的家长们表示:在这两分钟,很伤心很绝望,觉得自己很不好,感觉没人爱,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而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多余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棒的可以应用于课堂的体验活动。

【实验名称】静止的脸(Still Face Experiment)

【实验时间】20世纪80年代

【实验者】美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Edward Tronick

【实验对象】1岁左右的婴儿及其妈妈

【实验背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婴儿不能进行社交活动

【实验结论】婴儿对于妈妈的表情和反应,以及周围世界的环境非常敏感。

比较好的情况是,成人能够积极与孩子互动,及时给予回应;

比较不好的情况是,成人不能做到经常与孩子积极互动,给予回应,但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回到积极互动给予回应的状态;

最糟糕的情况是,成人不回应孩子,认为他哭累了就不哭了。


【实验过程】

静止的脸的实验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妈妈来到1岁左右的宝宝身边,她笑着跟宝宝打招呼,宝宝给她回应,宝宝用手随意指向远处,妈妈心情愉悦地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并给宝宝眼神的鼓励,跟她交流,不同的表情配合宝宝的意图。此时,宝宝很开心,她喜欢这样的交流。


第二个阶段:静止的脸实验开始,妈妈面无表情,对孩子不做任何回应。宝宝马上注意到了妈妈的变化,他使出吃奶的劲让妈妈回来,她对妈妈笑,用手指向远方,把双手举在妈妈面前,甚至尖叫。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她没有得到妈妈任何回应,她转身到处看,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她就感到崩溃和绝望,大声哭起来。


第三个阶段:妈妈开始说话,安抚宝宝,宝宝很快稳定下来,她又开心地举起双手跟妈妈互动起来。


【实验思考】

心理学有一句话说:无回应之处即是绝境。

对于0-3岁阶段的孩子,他认为自己跟妈妈是一体的,他从妈妈的眼中看到自己。

如果妈妈给予他积极的回应,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是安全的,是重要的;妈妈是爱他的,是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是友好的,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给予他积极的回应,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不安全的,不重要的;妈妈有时候爱他,有时候又不爱他,是不太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不值得信任的。

所以,妈妈在这个阶段真的是太太太重要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