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
十八年前,千禧年,是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
那年的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年的高考日,我怀里揣着一盆虾,轻松而又焦灼地等待在柯桥中学大门口;那年贴着我名字桌贴的桌子却是空的。
是,我没有参加高考!
因为早在高考的一个多月前我就已经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同学们在流火的六七月昏天黑日地准备高考时,我已是闲人一个!班主任老师怕我影响同学们复习,不让我待在教室,我就整天在办公室吹着空调(不记得办公室有没有装空调了,总之比教室里凉快很多),帮着做些批改作业、填写档案、整理资料还有带小孩的杂事。
那时的生活大概是很惬意的,也因此引来了很多羡慕忌妒恨以及不屑的眼光。当然,我似乎也为同学们做了很多看起来不咋滴的事情,比如跑个腿买个东西之类的。
对,我是那一年柯中五个保送生中唯一的女生。
怀着从小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怀着要改变中国教育的远大理想,我努力争取了柯中唯一一个浙师的保送名额。笔试、面试、录取,那些场景历历在目。第一次乘着校车去杭州,第一次奔驰在浙江第一条高速公路上,第一次到杭州外国语学校参加考试,第一次无比激动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转眼十八载。我的远大理想还在么?
十八年,可以改变很多人,可以改变很多事,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理想。
若干年后的某天,那个高考当天吃了最多我带去虾的男孩和我聊起理想。“35岁的你还有理想吗?”他问我。我仔细地回顾了十八年来的心路历程,那份初心是否依然清晰?
我怀着改变中国教育的宏伟志向踏进了浙师,选择了师范专业里最不被看好(但我自己很看好)的教育学专业,学过很多专业知识,走过很多学校,到毕业时,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去塑造白纸一样天真的孩子。
后来我分配到了初中工作,面对一群充满叛逆气息的青春期孩子,教育工作似乎是一种更大的挑战。青春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用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德育课老师的便利和组织团委的活动去影响和改变他们。
然而,现实总是骨感,被学生欺负到哭、组织活动到累趴、上的课被批到绝望,迷茫、未知、失望甚至想要放弃,才发现不改变自己,何以改变他人。
更新自己、丰盈自己,才能享受课堂、享受教学。读书、修心、实干、先成就自己,再影响他人。教育是一种人格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利他境界。
带着初心、带着情怀、带着沉淀去诠释教育中的美好!这大概是我35岁以后的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