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征文比赛,以及极其兴奋之后的疲惫感,最近灶群里消息少了很多。
其实最近的推送也在逐渐告诉大家:
灶群只是一个工具,最关键是你怎么用。
不是指技巧上的用法,而是思维上的认知。
这可能是我写的最后一篇关于社群的“干货”。加上前面三篇,如果你愿意看着想清楚这些问题的话,就已经可以独自得到很多答案了。
我会整理成一篇小灶群的“入门指南”——这么一说,说不定未来还会有“高阶用法”。
一、「练习」
人总是倾向于去做轻松的事——
→通过看别人的思考过程,来代替自己思考
→通过走别人走过的路,来代替自己探索
→通过别人的提醒,来代替自己排除
→通过看励志的故事,来代替自己行动
实际上,这和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排除、去行动是根本不一样的。
虽然学习的第一步都是模仿。
还记得我们刚刚进入灶群的时候吗?特别激动、特别开心——这种兴奋会让我们的理智暂时掉线一下。
实际上,要完全屏蔽感性的干扰,只有在独处的时候。而练习,往往也都是一个人的。
但是,有没有在集体中练习的好方法呢?
有。
刀儿有参加空手道社团,团里的辅导老师是国际上有名次的。上他的课,即使一开始大家还没放开,后面也一定会在他的引导下变得非常专注——自我意识都集中在动作上,把每一个动作都配上震天响的“诶!”
这时候,整个班就仿佛是一个整体。我不再会因为自己外露太多而觉得不好意思,反而开始放纵自己和旁边的人比谁喊的大声…所以前几周的训练,每次做完都腰酸背痛。
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也是环境的力量。
当集体的各个意识开始聚集,你的感情也会慢慢地融入,甚至会影响你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
这里推荐一部电影《Die Welle》(浪潮),完美诠释了个人对集体的依赖性可以多么强大。
社群可以提供一个,你容易“被打鸡血”的机会。但是,由于都是线上的,所以不稳定性很大。
不忘初心。小灶群虽然能让你有时感到人间温暖,但是也需要你抽离出来,让自己走得更远,再回头看吧。
可能这是刀儿自己的价值观。与其等着别人推荐,不如先把自己锻炼好毛遂自荐。
现在刀儿简书的关注人数已经快到100了,基本上都是归功于在灶群写的分享。
我对自己写的东西很有信心,因为我不想光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想帮助大家从猫叔每天的晨读内容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
执行现成的方法,很简单啊。真正难做的,是先改变脑子,再改变行为。
不能让群体,代替你自己思考。
哪怕一开始会很痛苦,觉得自己什么也憋不出来…建议你先多看看书,先学习再去用。
也不要让小灶群成为洪水猛兽,为了抵御诱惑刻意不看手机——这更容易让你对社群的认识产生偏差。
为了让自己摆正对小灶群的态度,你需要独自练习。
扛不住的时候,来找我聊聊吧。
二、「限制」
晨读里举的例子里,有一个重点:摄影大师米诺•怀特让学生们坐下来冥想、观察。
我们可以说,让学生锻炼取舍能力,在不断地思考中找到自己最想拍的那幅画面——不仅要找到想拍的画面,还要想怎样才能拍到。
其实这也说明,高质量地自我思索,比去收集自己想要的一切更重要。
例子里,学生们思考的是摄影的界限。而我们在灶群中要获得心智成熟,需要考虑的是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拓展的标志,在于你能接受更多的可能,但是不会去做的事会越来越多。简单来说,你会更宽容,更明事理。
如果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确定过自我界限,那么你依然是加入灶群前的自己——思维方式也好,对自己的认知也好,对社会的判断也好。
你收获的是别人提供的例子,而不是眼界;是别人的方法,而不是探索的能力;是一些感情,而不是更加理智的感性。
《精要主义》中有说到,导盲犬很可能会有“习得性无助”。它们只要跳到笼子另一边就可以免受电击,可是当中有一些就是不会去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旁的人。
不去限制自己过多的欲望、懒惰,即使学到知识,你的心智也不足以支撑你到更高的地方。
你想让猫叔永远是你的偶像,还是想过出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自豪地说有底气和他交朋友?
三、「行动」
思考是必须的,但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做决定上。
能让你犹豫的决定,那一定是你脑子里懒惰、贪婪的小人儿在阻碍你。
如果是买东西的话,别学天秤座,两个东西差不多喜欢的话就随便拿一个——让老天决定去,反正用久了就会有感情了。
刀儿能力有限。之前观察到的、思考的,能写的都写在前几篇了。可能因为写得太客观了,被一些猫友认为是男生…
这几天一直觉得有些疲惫,想放飞自我,把文艺的自我找回来。可能以后会认真地说自己的故事,也会写写诗、写散文、画画…
可能还是希望大家能认识到真正的我。虽然想的东西、所在的平台算是在同龄人中比较前面的了,如果知道我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可能就不会觉得我凭什么这么幸运了…
虽然生命中不能缺少美好,但是迷茫和痛苦,才是能让人警醒的东西。
柴静也说,“思想的本质是不安”。
这个系列结束了,我不会走的,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