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楼下超市的老板娘又开始刷屏了。
打开朋友圈,看到一连串的旅游照片。沙滩、椰树、碧蓝的大海和明媚的阳光,一条一条的朋友圈展示着海滨城市特有的魅力,星级酒店房间里的落地窗旁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望着阳光下波光潋滟的大海,阳光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超市老板娘对于加别人微信好友具有难以言说的狂热,像我这样兼具顾客和邻居双重身份的人更是常常在朋友圈看到她“在别处”的生活。
没错,是在别处的生活。老板娘的真实生活和他朋友圈的美好印记恰恰相反。当我在微信上刚刚成为老板娘的好友,我曾不止一次的感叹,美好生活应该是她朋友圈所展示的样子,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但后来法院一次次找到她的小超市要求执行财产而她在地上撒泼打滚的时候,我才知道,生活远远不是所看到的样子。
从小区居民处得知,老板娘拖欠货款和工资早已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就有讨债公司上门示威。小区住户深受其扰,但老板娘却始终是一副随和、体面的样子,一个不熟悉的人一定不会将体面优雅的老板娘和老赖结合起来。
我想起老板娘第一次要求加我微信时说的话:朋友圈可以分享快乐。
朋友圈可以分享快乐?
02.
对于我这样终日对着书本的人而言,虚拟的世界着实让我疑惑。
不仅仅是和真实生活截然相反的美好,朋友圈同样充斥着各种暴戾的负面情绪和无处不在,想要征服星辰大海的微商们。
在平凡冗杂的生活里,朋友圈曾是我和同学、同事私下交流的重要窗口,现在打开朋友圈更多的是微商们百转千回、高潮迭起的文案,以及时不时半熟不熟、朋友未满的熟人歇斯底里的言论,常常惊得我有报警的冲动。
唯一的安慰就是美好的阳光、沙滩,别人的生活,老板娘的故事却再一次提醒我,成年人的世界果然并不轻松。
其实,偶尔会觉得,看看微商们的伟大征途、看看别人的家庭战争、看看办公室畏畏缩缩的老好人在朋友圈里变成一个伟岸男子···挺有意思。
但这样的朋友圈,却变成了一个让我感觉陌生的地方,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的地方,一个与朋友无涉的叫朋友圈的地方。
03.
网络社区应当是现实社交的延伸,而不应变成与现实截然相反的地方。虚拟是它的形式,而不应当是本质。
当我第一次使用微信的时候,我认真地添加了每一个我认识的人,认真地备注了每一个我关心的人的名字,我是真的想要和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随时保持联系,我感恩科技的发展带给我的便利,让我可以看到我所关心的人的生活,分享他们的喜悦,了解他们的近况。
我理想的朋友圈应当是这样的。
我不排斥无处不在的广告、不反感父母辈不知疲惫的养生鸡汤、喜欢并且受益于商店的打折信息,这些烟火气可以将我带出无穷无尽的工作和圈子,让我在忙碌的间隙意识到原来我还有那么多的同学,原来爸妈今晚又煮了猪蹄,邻居小妹要结婚了,应该会邀请我当伴郎吧?
一切的细碎构成了生活本身,让我除了工作之外还能找到自己的其他定位。这是我热衷社交软件的起点,也是初衷。
04.
老板娘在朋友圈里高大上的生活展示是一种虚拟的幻觉,同时也是她对生活的梦想。
披荆斩棘、艰难度日之余,老板娘对生活的梦想可能就是她在朋友圈展示的样子。我们都不缺乏这样一种经验:一个木讷的程序猿在朋友圈里变得妙语连珠,文艺而忧郁;一个阳光开朗的孩子,朋友圈的文字却不时的挣扎哭喊;一个独立坚强的金融领袖,他的朋友圈里却是莫名其妙形而上的各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犹记得美剧《波士顿法律》里,丹尼对阿兰讲授自己的经验:“当你开始寻找意义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的确,当生活不被评价和批判,就会变得很容易。当你用任何一种标准来评价生活本身,生活则失去了它本来面貌,与梦想、未来等形而上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变得更加沉重。
每一个在朋友圈虚拟与现实截然不同生活的人,展示的或许是梦想,或许是不为人知的灵魂。但其共性都是,他们都是在以一种别的标准来评价现实的生活,都是在现实中流离失所的灵魂。
05.
每一个在朋友圈虚拟生活的人,都只是在寻找自己。
老板娘的虚拟,丈量着自己和梦想的距离;一只苦逼的办公室狗,虚拟的可能是其向往的远方;一个人前光芒万丈的行业领袖,虚拟的可能是自己早已遗忘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评价着生活,梦想着改变。但活着活着,好像每一个人都活成了碎片,越来越找不到自己。
人总是需要梦想的激情和改变的动力的,无论来自命运的逼迫还是梦想的召唤,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应着内心的期待,哪怕只是以虚拟生活的形式。
无论如何,我还是期待我的朋友圈回归其简单本质,变成一个其乐融融的、真实的空间。但在这之前,希望我朋友圈的每一个人都真正找到自己,至少不会迷失在繁复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