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思考比无意义的忙碌更有价值。
这几天回顾了一下自己近五年的职场生涯,发现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工作中每个方面,每个部门,大多数的职务都有了解,也会基本操作。另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任何一点成为其中的顶尖或者是技术支撑。通俗点就是样样通,样样松。
往往活干的越多,反而慢慢的得不到好。反而让自己担不必要的责任。
就是因为自己两个特点,让自己不断陷入纠结于延长与补短如何取舍。犹犹豫豫反而让自己在职场上的价值越来越低,也正因如此我对自己也终于开始进行思考和分析。
- 特点:
优点--1.大局观,对自己本职工作前后的流程,及公司运营模式有基础的判断,是建立宏观化系统化思维的基础。
2.适应性强,由于对于其他部门有着初步的了解,能够更快的适应调任工作,会更快的适应新部门的工作内容。
3.具有培养价值,由于对各部门都有了解,会更容易被公司培养成骨干精英,致力于提高公司的效率及应激性。
4.对培训新人有更完善的指导意见,由于对各个部门及流程有着充分的了解,在对新员工介绍的同时,更方便让新员工指导自己古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为什么做这些工作。
缺点--1.分散精力,减少深度思考,正因为对其他部门有所了解,在自己本职工作上更容易利用其他部门的便利简化自己的工作,形成投机取巧的毛病,让自己反而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进行深度而系统化的思考。
2.适应性强而成为补漏人,正是因为自身有着更好的适应性,所以才更容易被上级经常调任部门,以应对其他部门缺人或者任务突然繁重的阶段,让自己很难在本职工作上继续深度思考。
3.不断补漏反而降低自身价值,不停的转换职务进行补漏,都会不可避免去做一些没有人做的耗时耗力却低价值的工作,高价值的人不会被调离本部门会对整个部门有影响,这样多余的杂活累活就需要“补漏人”去完成。不断的重复,让自己逐渐失去了进步的潜力和核心竞争力,让自己陷入越忙碌越没价,越没价值就越做忙碌的工作的恶性循环中。
4.熟识越多反而让职场交际更难,一直在本部门工作的人员,主要交际圈都以本部门人员为基础核心,职场上“站队”反而更简单。当自己需要“站队”的时候,不可避免会与一些相识的人产生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是职务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人际方面的矛盾。都会增加更多的变数。
- 形成原因:
1.想要建立领导思维及大局观--最开始是因为自己想要树立大局观和更好的培养领导思维,才让自己不断尝试和接触不同部门之间的职务,职能,让自己能够以整体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反向观察本来职务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及能够制定出适应性和效率都会有提高的解决方案。
2.为了获取认同感而去适应--自己具有一些讨好型人格的特点,经常会因为“想让自己有价值”而不懂得拒绝,反而让自己不断的放弃自己用来满足他人。从而让自己造成精力和体力上的浪费。更甚至因为补漏而做的低价值的工作,让自己逐渐的低价值。无法被重视。
3.因自身懒惰放弃深度思考---大多数上的职场只会关注于你的工作的时间,很少去关注你效率及创造的价值。头脑的懒惰让自己宁累深勿累脑,通过低效的忙碌让自己显得有用。
4.没有明确的目的及主次划分--由于没有对于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缺少必要的思考,让自己还未明确主要目标,次要目标。因此,常常因为紧急而不重要的事,去影响重要而不紧急事务上的思考,未能完成深层次的蜕变。
- 解决思路:
一个人的发展应该像一把雨天里的雨伞,一定要有一个制高点和最坚实伞杆当做支柱,作为分离雨幕的最前点。其次要有像各个方面延伸,成为低于伞尖的伞骨和伞面,可以不够坚固但要保证全面和完整,不能漏雨,最后的握把就是所坚守的原则和底线,不能被打破和影响,因为伞的开关就在握把,能不能避雨也取决于握把。
简单说就是:职场上先发挥长板理论,让自己精益求精而拥有更大的价值和位于高点的技术、经验和判断力,形成本职能内的自身权威性。之后职场和生活发挥短板理论,不断减少自己的漏洞,让自己有更进一步的基础,和学习力适应力。
- 解决方法
1.集中精力深化自身本职工作,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后,再考虑其他。
2.记住“补漏做杂活”是了解其他部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和自己的价值,过度的补漏一定要明确的拒绝,不投入过多的精力。分散自己深化的过程。
3.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之后,将它应用到补漏的工作上,不能因为补漏的忙碌让自己放弃深度了解其他环节的必要性。
4.敢于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适度的拒绝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价格,也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重要的事上。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是在让对方清楚自身的底线,减少后续的麻烦。也通过发出自己的声音逐渐建立自身的权威性。
5.养成学习、总结,思考的习惯,保持空杯心态去面对事物,让自己不断处于填水的状态,不满足于现状。不甘于现状的行动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以上是根据自己的职场经验做的一些总结和思考,可能会有大家不认同的地方,欢迎共同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