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现
摘要:这里是38个片段,记录了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6次咨询内容。一个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背后,是一个家庭关系的折射,也可能是一个家族问题的沿承。一个人情绪的感知与表达,一家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与流动,是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土壤。
1.陌生电话
极其例外地,我接到了一个女人的电话。一个陌生的电话。
我向外公布的都是微信号,从来不留电话号的。我的客户大多都是来自网络。不管是语音还是视频,都会占用网络,我是极少极少接电话的。她是怎么找到我的电话,又是怎么知道我的呢?
电话接通,女人就铺天盖地地讲她的儿子是双向情感障碍。尤其是最近两天,儿子的情绪非常不稳定,非常烦躁,原因是他想起了若干年前那个游戏卡丢失的事情。
通电话怎么能解决双向情感障碍的问题呢?况且不是其本人。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搞清对方的目的,是要找我做心理咨询。
对方问了我的收费价格,表示能接受。然后表示说儿子做过很多次的心理咨询,都是半途而废。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只是问了儿子的病情,然后儿子就再也不愿意去见那个咨询师了;有的呢只是反复地问儿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儿子说我什么爱好也没有,完全没兴致,除了游戏以外。因此儿子非常讨厌反感咨询,觉得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花费很多的钱。然后女人就问我能不能保证什么疗效之类的。
我说我现在还没有见到过你的儿子,还不知道他的情况是怎么样,你让我给你什么保证呢?只有见到他本人对他的情况做出一些评估,然后才有可能继续咨询,然后才有可能见到疗效。而且双向情感障碍是需要一些咨询的过程的,不是短时间就能立马见效的。
女人立马改变口气说,她就是想找一位靠得住的咨询师长期做咨询,而且自己也学习了不少的心理课程,知道自己也需要做出改变。这跟我的观点是相契合的,我是擅长做家庭系统的咨询,因为在我的观念里,没有一个孩子是单独生病的,一个生病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生病的家庭,至少有不良沟通家庭。所以我主张这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子一块来见我,让我对整个家庭对儿子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判断,然后做出一些咨询的计划来。
女人非常赞同我的观点,说跟儿子商量一下再跟我联系。我挂断电话也不在意,因为这样的来访者贸然打电话,然后又因种种困难不能来做咨询,是非常常见的。
两天以后又接到那个电话,说儿子非常愿意陪同母亲来做咨询。母亲跟儿子讲她要学习一些跟人沟通交流的课程,儿子说那我在家也没什么事情,我陪你一块儿去吧。看来他们母亲的关系还不错。
不管以什么理由什么借口能让儿子一块陪同来,让我能见到当事人,我觉得这就是事情的进展。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至少说明其儿子不是十分排斥心理咨询。于是对方高兴的付了费约定的时间。
2.第一印象
我提前来到工作室。工作室的门虚掩着。于是我听到敲门的声音。我忙说进来吧,然后站起来迎接他们。
是个大男孩先走进来。后面跟着一个瘦小的女人。之所以说大男孩,是因为他的体型高大。身体肥胖。大男孩留着齐耳长发。那面容让我立马想到高晓松。真的有点相似。不管是发型还是脸型都有点相似的。都留着长发而且蓬松。如果说区别的话,男孩的长发有些凌乱,而且在正后脑勺处系了一个快要掉下来的橡皮筋,束着一小撮头发。男孩走路软绵绵的,虽然体型高大,却不那么硬朗。他似乎小心翼翼的看着屋子的地板向前走,然而又像什么都没看一样,扑朔迷离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他整个人的精神在另外一个世界,根本不在这个屋子里。
女人一进屋就自我介绍打招呼问候。我知道那是他的母亲,前面的是她的儿子。
我让两位坐下,然后问,谁介绍以下情况呢?大男孩眼睛也不抬,只是柔和地笑了一下,说让她说吧。
女人似乎想要迫切地说明些什么,但是她好像什么也说不明白。然后问我要不要看病历,我说,好吧,那我就看一下病历。
病历上的情况是从一九年底开始就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至今已经两年多了。病历上写着男孩十三岁。一九年十三岁,那到现在应该是十五岁了。我又一次抬头看那个男孩,他仍然凝视着地板。总觉得他不像是十五岁的样子,因为他的体格太高大了。而且体重严重超标。他的四肢都很粗大,手和手指也很肥。从一九年到现在有多次的诊断记录。大都是说的男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或者说吃药稳定之类,然后开的什么药。
(注:本文只做学术交流,与当事人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