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斯汀格法则中说:生活中的10%的事情是发生在你身上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热爱自由、随性是我的天性,这属于本我;喜欢计划式行为,盯着KPI前进属于社会我;超然我尚未修炼的将两者水乳交融,但也不至于泾渭分明,只是勤劳的让两者来回切换、乐此不疲,如此也就造就我的生活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既坚定又矛盾,满足而焦虑。那么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决定是由哪个我来主导的呢?
有了家庭小孩的我,和大部分中国式家庭一样,生活及工作轨迹、需求等就这么悄无声息又那么理所当然的发生完过渡。家庭成员的特殊性以及当下社会环境的动荡性,给本我和社会我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使得超然我不知该如何脱离困境。我似乎特别喜欢也擅长把多种事情、问题放在一起有效率的解决,我想,这应该是本我非常享受游刃有余的快感;但在面对人与人的关系中,还依然如此选择,最后深陷于一团乱麻作茧自缚的沉重感中。有问过自己,是丢失了初心吗?其实并没有,只不过是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会倾向于逃避又或者是经不起诱惑,偷懒的想通过旁人的协助或代劳,获取自己的欲望。
都说成为更好的自己,首先要学会完全的接纳自我,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并且坚信自己的能量无穷大。这是不是可以引申为在微观的角度下,宏观中发生的任何事物与关系都不具有矛盾性?两个不同层面的维度,是可以放在一起互相作用的吗?比如,工作中进展效果不佳,造成显性的焦虑感,一旦发现有一点可能性的突破,既紧迫的想着需快些解决。解决了,此情绪会短暂消失,但随着又遇到困难,坏情绪又卷土重来,周而复始;若解决不了那么焦虑症则逐步发展为挫败感,进而一步步恶化。这是因为在微观意识中对自己说:我只能成功。所以我认为宏观的发生是在微观的意识影响产生的。
生活在织网型的大环境中,我们总习惯于选择走那条最快的节点路线,除去社会环境的洗脑,我们追逐的原因大多是为获取这单一的快感与任务式达成,就像是为了递交一张好看的“考试卷”。那么阅卷人是谁呢?大环境中的大家还是我所在意的他们?真正的阅卷人其实是自己,感知、改变、创造、达成、审阅都是在自我中发生,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寻找真实的自己。生活在于态度,人生在于选择。我们要学会在相信中学会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