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家,我和老公在菜园里溜达,老公看到长得又粗又大的青萝卜,禁不住拔出一颗,用井水洗过便很纯粹的农民式的吃起来,我见此情景,又看到萝卜翠绿无比,清爽挺拔的叶子,十分喜爱着田园的生活。傍晚洗簌毕,老公嘟嘟嘟放着响屁,我忙捂口鼻,做极厌恶状,老公却满不在乎的说:都是萝卜,都是萝卜。唉,放屁都要找理由,干萝卜什么事?萝卜通气嘛。
睡觉前,躺在床上,便想起些关于放屁的杂七杂八,但总归一般人的观点是放屁是不雅的,丢人的。
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在学校上课或者活动时,谁都不想放屁,不想让同学们知道自己放屁了,上课时忍不住了,就一定要避免发出声音,只一股臭气放出,下课便有同学揭发,谁放的,臭死了?结果谁都不承认,各种情况就变得相当复杂,首当其冲,肯定是没放屁的同学理直气壮地揭发,放屁的人便和其他同学都毫不示弱地不承认,此谓混水摸鱼;有时放屁的同学主动发问,别的同学都忙着证明自己的清白,顾不上怀疑发问者了,此为先发制人;有时一个同学说是张三放的,放屁者也跟风说是张三放的,并向李四求证,李四巴不得证明自己的清白,只要不怀疑自己,就也跟着说是张三,张三有嘴也说不清了,冤枉的被冤枉,逃脱的在偷着乐,此谓混淆视听;有时抓住真的放屁者时,旁的同学都松了一口气,仿佛不放屁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也仿佛抓住真正的放屁者是自己的功劳。
而被抓住的放屁者眼见狡辩、伪装无用,便恢复了斗争的勇气,底气十足地说:是我放的,怎么啦?有本事你们别放屁,都憋死!此谓背水一战,釜底抽薪;更有甚者,某些同学竟被冠以“放屁大王”的称号。
想想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在这小小的放屁事件上开始斗智斗勇,逐渐形成自己初始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真乃事虽小,却影响深远啊!
关于放屁还有三个小插曲可说。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周天睡午觉起来,在屋里写作业,此时父亲也已经起床,他不似往日或出门或干活,却在门口附近进出两三回,有时弯腰,有时下蹲。我写作业都写不到心里去,索性看着父亲的一举一动,见父亲又拿来一小板凳,放到炉台上,自己趴上去,小凳子正好抵住父亲的小腹,如此趴下、直身,趴下、直身,只听得“嘟,嘟,嘟嘟……”的放屁声。此时,父亲看看我,略显不好意思,讪笑着说“岔气了,总觉得肚子里有股子气,蹿来蹿去,很难受,这下气出来了,舒服多了。”父亲说完就出去了,留下我,半天才笑出来,原来父亲也是非常可爱的。
上大学时,课间上厕所颇挤,于是一下课早有感觉的我便向厕所奔去,此时我的一个舍友说,
“静,等等我,我也去。”
于是我俩一起来到厕所,排队等候,轮到舍友,她让我先上,我也不推辞便迅速关门如厕。结束后,见舍友还在原地,便说,
“你快上呀。”
她却没动,只是凑到我耳边,小声说:“我不上,我是来放屁的。”
我不禁失笑,只见她仍撅着屁股,做放屁状。我说,“结束了吗?”
她说,“嗯,差不多了。”
一起走出厕所,我戏说,“你可真够文明的!”
没想到她竟然接茬说,“这个屁,我憋了好一会儿了,又臭又响,多亏来厕所放了。”
我们同时一阵大笑。
小时候,到秋天我们常常到山上采摘一种叫黄皮豆荚的东西来吃,采很多豆荚,剥开吃里面碧绿的种子,也可以煮熟之后拌上醋、盐、香油吃,味道很不错。这在食物、蔬菜贫乏的年代,不失为一种美味,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吃过之后很容易放屁,因此我们有时候放屁了,就主动说我吃黄皮豆荚了。时间一长,加上方言辅佐,这黄皮豆荚真的成了“放屁豆荚”了,似乎吃了“放屁豆荚”,理所应当放屁,大家也都默认放屁应该了,放屁者也不觉得尴尬。于是,但凡能引人放屁的食物都成了放屁的最好挡箭牌,诸如巴豆、萝卜等等。
放屁除了本意,还有引申意,指说话不算话,不靠谱,或者指说脏话、谎话、吹牛等,听谁乱说话,大可回一句:“你放屁!”
好吧,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