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陈奕迅 -《歌·颂》
写在前面:细数了一下,好似随着我们的长大,‘生命’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正文:
周末,本应该好好睡个懒觉。(其实周末不过是个借口,对于放假的人来说,过的每一天都是周末。…*&%¥@¥%*#%¥%!##T&$##&)。
但是,一大早,我竟然被噩梦惊醒了!醒来几个小时后,我在码下这些字的时候,把我惊醒的梦还是挥之不去。
那个噩梦是这样的:
我们几个同学在等待英语口语考试,是的,我们竟然是在路边排队候考,一群人有说有笑。但是突然旁边来了一辆车,车上下来的两个人一直在气冲冲的跟对方理论些什么,一个拿着枪一个拿着刀,这两个人一直绕在我们这一群人的周围,时不时还想出手打对方。
我们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两个人,毕竟我们在候考。
但是,突然,这两个互相撕扯的人竟然把矛头对准了我们这一群人。抢包、抓人……画面中,其中一个人把我们之中的几个人推上了那部停在路边的车然后开走了,我一直在喊,可惜没有用!
剩下一个人在我和我们周旋,我的第一反应是坚决不能让他抢我的药盒!于是拼了命跟他斗。我拼了命跑到附近的一家商店,叫店员报警。(讲到这里,我要吐槽一下了,妈的智障,那些人真的这么蠢吗?连报警都不会!!)
那个店员就一直拿着电话,不知道怎么报警!!然后我一边喊那个人报警,一边守着我的药盒不被抢走,一边在那个人抗衡。他拿着枪,我就一直暗示自己,不怕,没有子弹了,他不敢真的对我开枪的!
然后我一手把我的药盒扔向远处,然后想着:大不了一死!然后左手抓住人拿枪的手,右手扯住他的头一直大力往墙上砸!就在我拼尽全身力气把那个人的投往墙上砸的时候……
我醒了!!我把眼睛睁开了!才发现,原来这是梦。还好可以及时醒来,把不好的一切都留在那个平行时空里了。
在醒来之后,我一直在稳定自己的情绪,梳理自己的思路,原来做梦梦到这些内容不是没有预兆的。
我之所以那么在意我的药盒,是因为自从半年前病过之后,就一直很关注自己的健康,毕竟生病这样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发生。
梦中,停在路边的车抓走了我们几个人,应该就是:在这个星期,突然传来坏消息,隔壁宿舍的同学得了白血病,又再一次如此接近生命的警报。让我又担心,又害怕,心有余悸。那天晚上12点多,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在转发朋友圈筹集资金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命竟然变得这么脆弱!说要有事就有事,一点预兆都没有。我们该反思一下什么了吗?!
而至于为什么是英语口语考试,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大力地把那个抢劫犯的头往墙上砸?!为什么那个店员连报警都不会?!我就真的不知道了。[微笑]
梦中的“大不了死而已”,这让我想起了秋微在《再见 少年》中提到的‘死亡’。
对于少年的定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十岁左右至十五六岁这一时期的孩子这样的年纪。在这样的年纪中,充斥着的应该是校园、青春、活泼等等欢乐的词才对,为什么名为少年的书竟然跟死亡扯上关系了,而且还是:
不可避免地,就让我们说一说‘死’这回事。
我猜应该是,从我们成为一名少年开始,就或多或少地对‘死亡’这个词有印象。
在‘死亡’的那个章节中,秋微提到了两段关于她对死亡的见证:
小石头,是悠悠(秋微的乳名)的童年小伙伴,同时也是在托管所中最亲的人了。那年小石头6岁,悠悠5岁,家从大杂院搬进了楼房,悠悠家住1楼,小石头家住6楼。
小石头因为有半夜起来上厕所的习惯,以前在大杂院的时候因为厕所离自己的窗户比较近,而且为了不影响爸妈睡觉都是直接从窗户跳出去上厕所的,但是搬进了新家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家里已经有独立厕所了,忘记了窗户外面是6层高的高楼,住进新房子的第一个晚上,小石头在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就模模糊糊从窗口外面跳出去了。
第二天被清洁工发现的时候,身体早就是冰冷的了。
悠悠的太奶奶,自从悠悠她们搬出大杂院之后,太奶奶还是留住在那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大杂院,虽然悠悠她们会每个星期都回去陪太奶奶吃饭,但是与太奶奶最亲的是那只大老咪(太奶奶收养的一只普普通通的猫)。
在某个周末,悠悠她们陪太奶奶吃完午饭后,太奶奶安详离世了,最后留下一种骨灰。大老咪那天抓了一直大大的老鼠回来,一直找不到太奶奶,在多天之后,大老咪死了,在大老咪的面前还摊着那只被大老咪咬死的老鼠。
原来在以前,大老咪每次抓老鼠回来后都会到太奶奶面前接受太奶奶的一番鼓励之后,太奶奶把老鼠的尾巴剪掉,然后大老咪才会心满意足把老鼠吃了。因为太奶奶是大老咪的知己,开启了大老咪的抓老鼠懂效忠的猫命,有机会正式并验证知己的气节。
然而这次,太奶奶永远都不会出现了,大老咪因为没有太奶奶把老鼠的尾巴剪掉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坏了规矩。
在后来,秋微说:两段关于生命的经历,小石头走的时候,年纪太小,不知道死对在世的人来说是多大的悲伤,只知道,小石头的离去,自己少了一个童年伙伴。
而太奶奶和大老咪的故事,秋微告诉我们生命因为有了知己而显得有意义,如果没“活着”的存在,“死亡”又有什么意义?!不过也是一个冰冷的词而已吧?!
原来,“死亡”在很早就有,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理解究竟‘死亡’是什么罢了?!
还记得第一次有印象见证生命的结束是什么时候吗?一只昆虫的死去?!一棵植物的枯萎?!还记得第一次印象见证一个人的生命的终结是什么时候吗?那个人是谁?为什么要离开?
小时候的我们,总会被教育美好了死亡:所有离去的人们都是去了天堂,那里比地球漂亮。而且他们去了天堂之后,可以看到我们所有人在地球上面的一言一行,一直在守护着我们,所以即使不在一起生活,也没有离去。
小时候,我总会在想,人死了之后,会有什么感觉?!他们死了之后还能听到我们在讲话的吗?!天堂真的是很漂亮吗?!
第一个离开我的亲人是我的外公,不远,就在两年前。在送走外公的那天我没有哭,一直默默地跟着大人们把葬礼办完。
一切发生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反应,记得当时的最切实的感受就是:终于,外公不用再被疾病折磨了,他可以休息一下了。
然而在后来,我在写下一篇文字在纪念外公的离去中。所有与外公有关的记忆,全都浮现,在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我哭了,哭了很久。第一次这么真切感受到‘死亡’凝重,真真实实感受到亲人的离开的悲伤。
这件事,我没有告诉任何人,默默把字写完,把眼泪擦干,最后把日记合上,愿一切安好!
或者,是我把生命看得太重;或者,是我太怕死了;又或者,生命并没有我理解的那么脆弱!再或者,这篇文章,不过是被噩梦惊醒后的胡言乱语。
歌要听多几次才知道其中包含的意义;人要接触多几次才能判断是否能做朋友;路要走多几次才能找出相对较方便的途径;
同样,对生命的认知,我们在若干年之后或许会有全新的理解。
ps:该文章的第一发布平台是微信个人公众号,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