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应该是属于心理治疗流派中客体关系里分出来的一套理论。而且这套理论是从试验中得出来的,所以这套理论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在现代精神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那么什么是依恋关系呢?
心理学家在研究这个理论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叫做陌生人情境试验。
就是有好多好多的玩具都堆在一间房间里面,然后,就让小朋友跟妈妈一起来这个房间玩玩具。当小孩子也安静下来开始玩玩具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这样房间里就变成三个了。然后母亲离去。让陌生人跟这个儿童相处。然后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然后把所有的过程都进行了记录。心理学家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的分析,得出了4中依恋的模式。分别是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和混乱型。后面的三种是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第一种是安全型的依恋。就是,妈妈在这里说玩具好好玩呀,玩的好开心呀。然后妈妈走了。安全型的孩子,妈妈走了以后,他们会很难过,会哭。但是见到妈妈以后,他会闹点小脾气,但是很快的,孩子在妈妈的安抚下会用相当短的时间就把情绪调整好了。
第二个是矛盾型。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型的。一种是被动型的。妈妈在一起的时候,那个妈妈就推他说,你去玩,你去玩吧,她就说不要不要。等妈妈走了以后,他大发雷霆,各种哭泣,表现得非常非常非常难过。妈妈回来以后,主动型的孩子会各种情绪爆发,比如会去打妈妈,哭呀闹呀,在妈妈的安抚下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平复到这个心情。说明孩子还是可以接纳妈妈的,但是情感调节能力很差。被动型的孩子,妈妈离开的时候哭的很含蓄,就一直是小声的哭泣,伤心。妈妈回来以后,这个孩子也一直哭一直哭,哭的很小声,很含蓄,但是会哭很长时间。情绪很难被安抚。
第三是回避型。这个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妈妈走了他会很安静的玩玩具。可是实际上他的内心是很痛苦的,但不想表示出来,一直强忍着,压抑着。等妈妈回来以后,这个孩子也是冷漠的看一下妈妈,又开始自己玩玩具。一般不会发火,哭呀什么的。
那最后一种是混乱型。因为在最早的陌生情境研究里面没有这个类型,那后面发现说还有一类,比例很小,而且持续时间很短,很快就变成回避型或是矛盾型。
在具体的依恋里面,心理学家还发现,
1,1岁的小孩子的心理表征,可以预测6岁时候的心理表征。他们有高度的相关。也就是说,1岁时候的行为在6岁时候基本就不变了。
2,依恋模式决定儿童的行为。
3,父母是什么样的依恋模式,孩子也会有什么样的依恋模式。准确率达到75%。
这个就可怕了。依恋模式有遗传性!父母是怎么样的依恋模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依恋模式,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长大后的人际交往以及亲密关系。
那么怎么办?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可以改变吗?现在心理学家认为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终身发育的。早年的遗憾我们可以通过以后跟更有智慧更强壮的人来修通。这些人可以是心理治疗师,也可以是你的师长,某某同事,可以是你的领导,也可能是你的贵人。大部分的修通都是这样的。
�0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