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自我成长的经历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阐述了自我人格的特征,并从职业动机,职业素养,职业期待等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成长有了规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家庭背景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朴实的农民,他们小时候也是在同一个村里长大的。妈妈八岁那年,她的妈妈就饿死了,舅舅当时五岁,后来有了后妈,后妈对他们姐弟俩又不好,妈妈从小就承担了照顾舅舅的责任,所以选择嫁给在同一个村里的爸爸,这样和舅舅能互相有个照应。
(二)成长经历
我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那时候奶奶有时间带我,后来随着孩子们越来越多,她也带不过来,下面的弟弟妹妹们奶奶都没有带过,为这事,妈妈和奶奶之间冲突不断。
因为她们的婆媳关系不和,没多久他们就分家了,分家时家里一贫如洗,妈妈说床上连个垫被都没有,就用稻草铺在床上,在稻草上铺个床单,就那样睡了几个月,所以爸爸妈妈没天没夜的干活,想要改善家里贫困的生活状况,那时候的分家就是在原来的房间隔一道墙而已,妈妈和奶奶之间时常还会因为琐事吵架,分家的第二年妈妈得了精神分裂症,爸爸带着妈妈到处看病,还要照顾家里,妈妈的病情好转时,爸爸也因不堪生活的重压累坏了身体,得了急性肝炎。爷爷把他送到城里的医院住院治疗,帮爸爸安顿好以后,爷爷就回去了,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家里人也没顾得上照顾他,偶尔在城里的一个亲戚会去看看他,爸爸说那是他最"享福"的曰子,出院时变得又白又胖。
爸爸妈妈的身体都康复了以后,为了想尽快摆脱家里贫穷的生活,妈妈宁愿一个人承担家里所有的重担,也要让爸爸出去干活补贴家用,农忙时节爸爸再回来帮忙。
我大妹妹出生时正好赶上秋收季节,生完妹妹一个星期后,妈妈就下地干农活了,并带着妹妹,把她放在田拐。因此,她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严重时连门槛都跨不过去,当时还得了个外号"老关"。如今,一到阴雨天她的腿仍然酸胀不适,妈妈时常会想起她曾经所受的苦难和不幸,说到动情处还会咬牙切齿,和奶奶的"结"至今也没能释怀。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忙忙碌碌,像机器一般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时,妈妈就已经下地干活了,晚上我们睡觉时,她依然在煤油灯下纳鞋底或是缝缝补补,每天都感觉她很疲惫,很少能见到她的笑容和她开心的样子。可能是妈妈太能干的原因,感觉她无所不能,我们做的家务活很难达到她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很难让她满意。
赶上农忙时节,不要说午休了,妈妈有时连午饭都不回来吃,都得我们送去田里吃,全小组的人,每天她总是第一个下地干活的,最后一个收工回来的也是她。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和妈妈天还没亮就下地除草,到了大中午时,我是又热又累又饿,心里急吼吼的想回家,环顾四周就剩咱俩的身影,虽然心里很不满,但又不敢说出来,好不容易终于等到妈妈说"回家吧,下午再来"。我扛着锄头迫不急待地直往家赶,没想到跟在我后面的妈妈居然中暑了,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好在被旁边瓜地里的瓜农扶到"西瓜棚"里歇息一下,才缓过来。事后,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里都充满了自责,如果当时没有得到别人的相助,想想真是挺后怕的。
小时候我经常能看到农闲时那些婶婶、大娘们,聚在屋前晒着太阳,纳着鞋底,织着毛衣,在一起嘻嘻哈哈拉家常的场景,那时就想,要是妈妈也能加入其中,像她们那样地开心快乐,像她们一样地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该有多好啊!这样我们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玩耍。
妈妈争强好胜的性格让她过得很辛苦,我们姊妹五个,她却让我们每个人都上学读书,不能像她那样大字不识一个。我是家里最大的,而且又是个女孩子,在那个年代,在我们村一般人家都不让上学的,要在家帮衬着干农活的,更何况爸爸还在外面干活。
我深知父母的艰辛,在我刚刚上学的时候,我就学会做饭了。每天放学铃声一响绝对是第一个冲出教室门的人,匆匆忙忙赶回家做饭,还要喂家里养的牲口,上学时总是最后一个到校,经常累的犯困,在课堂上睡觉是常有的事。
在爸爸妈妈的辛勤耕耘下,我们家是村里第二个住上砖瓦结构房子的人家,慢慢地家里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中专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如今,我们姊妹五个都已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父母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深深的影响了我们。 让我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
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改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我学习了心理学,感觉心理学的用处真的是太大了,并把我所学的知识用于平时的日常和工作中。
自从学习心理学之后,改变了我之前很多的不良认知,使我又重新地认识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时常会问自己,我怎么做才能成为我心中更好的自己呢?而不再是想,如何做才能改变别人,对自己有办法,而不是想办法对付别人,当我想去管别人闲事的时候,指责别人的时候,想一想,我能不能够换一种让别人接受的方式呢?
有时我们对别人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即使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共情,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对别人的尊重,接纳别人的感受。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会运用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ABC认知理论,转换思维模式,此时面对困惑便有了方向,自己仿佛变得通透了。
(二)从业期待
现在学校里行为怪异的学生逐年递增,而且还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而这些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温暖和爱。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理资本不够,自身的幸福感不强,哪来的"师者仁心"?所以我作为一名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我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学校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地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知道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些很有名的教育专家,都有另外一个头衔——著名的心理学家。
教育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学习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未成年人,我们不能把他们的行为道德化,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的有些行为问题,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比如青春发育期的成长烦恼;青春期性格上的自我膨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好斗;对异性的喜爱萌发的早恋现象等等。如果我们都用发展的视角去看待这些行为,就不会惊慌失措,盲目地给他们贴标签。
同样是面对学生逃课,不写作业、上课状态不佳、迟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大多数老师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孩子训斥一顿,然后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惩罚孩子。那么我会运用我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孩子沟通,"老师发现你今天上课状态不好,是发生什么事了吗?你愿意和老师说说吗?"首先是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找出问题的根源,有可能是家里发生的什么变故,孩子身体不舒服等等,导致孩子情绪低落,而不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训斥,"你为什么这样?"只有设身处地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老师看问题的思维和视角不一样,用的方法不同,最后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会不同。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熏陶,课堂上老师所运用的所有教学技术,都不如让学生感受到"你是谁"(心理老师自身具备的人格魅力)重要百倍。知行合一的王阴明先生的三个理想的"立徳",指的就是你本身要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不是光提出来一个道德口号。
如果你平时是一个包容、善良、尊重别人的人,即使你什么技术都不用,你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心理健康老师。尊重孩子,能让孩子散发天性,老师自己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榜样,别人靠近你就能获得心灵的成长。
一个健康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适应能力的综合体,而心理学正是提高这种综合协调能力的必备工具。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不但可以使我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还让我有能力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为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做贡献,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
三.总结
当然,通过学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任道重远,应随时准保持清醒的自我觉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加开放的、客观的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自信自尊。在能力上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把理论转换具体的技术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上。
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不急不躁,随时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主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追求,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人,这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