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喵宁
《找到你》是我临时起意去看的一部片子。观影期间,几次我都忍俊不禁掏出手机给宇哥发微信说:我难受,这部电影真TM让我觉得压抑。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拍成女性视角的大女主戏,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男人都是人渣。“母爱”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会在导演极大的表现欲面前再一次鲜血淋淋的摆上台面,任人宰割。
好在导演收放自如,没有极尽的催泪弹,有的是绵长的思考。他们将一个飘在云端,神圣而伟大的主题“母爱”,放低到了女性的生活工作。从“神”回归到了“人”。
影片时时刻刻反映的一句俗语“女怕嫁错郎”,前人的智慧总是让人惊叹。无论是李捷、孙芳还是朱敏都是走进婚姻后开始自己悲壮的前半生,走在人生四分之一节点上的我,恐惧着未来的20年会不会也过着她们的生活。
姚晨饰演的李捷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律政俏佳人,一个是单亲妈妈。于是乎,从屏幕里的人到屏幕外的人都在对她做着批判。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拿陪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再拿这些钱雇人陪孩子。
乍眼一看,面对嗷嗷待哺的幼子,李捷似乎不是个称职的妈妈,可我认为,她已经做的非常完美。
这部影片的脉络清晰,有点悬念片的意思,按照2天时间顺序循序渐进。前24小时的回忆穿插中间,点滴细节还原两位活生生的母亲。
你会发现,尽管这位雷厉风行的职场女强人,也会柔情似水每个中午抽空陪女儿吃饭;会每年帮着女儿多多过生日,即时多多还小对这些记忆不会保留很久;对于删选保姆的要求几乎苛刻,深怕多多受到一点伤害。
我不愿去强调丢失孩子后一个母亲发狂的本能,不论是影片开端翻垃圾桶,接到匪徒电话的颤抖,是误认为前夫带走孩子的嘶吼,还是跪地求知情者。这都是母爱的本能。
可是我们忽视了作为职场妈妈,她有多棒,孩子是无法骗人的,从多多对妈妈的依恋,从在船上,那个2岁多的小女孩,毫不犹豫的奔向妈妈来看,同样作为一个女强人的女儿,我真的很羡慕多多。我们应该给李捷鼓掌。
李捷当事人的前妻朱敏是影片中戏份不多的一位母亲,但这个角色的共鸣感丝毫不亚于两位主演。为什么共鸣强烈?因为她道出了几乎所有“全职太太”的悲哀(没收入 丈夫出轨 要不到孩子抚养权被逼自杀),并且在这个title前面还要加上三个字“高学历”。
我们往往想把“全职太太”这个身份平等化,于是我们歌颂回归家庭并不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可是经济不独立就是“全职太太”身上最大的毒瘤,越是歌颂的东西便是越缺乏的。
正如我们可以理解网上说“程序员是男性中出轨率最高的职业”,但是不能接受“全职太太是女性中出轨率最高的职业”。偏见一直存在。
阶级这个词在200多年前诞生,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鸿沟。就像李捷不理解朱敏为什么会放弃工作安心做全职太太。孙芳不理解李捷为什么你丈夫不打你 你还要离婚。李捷不理解孙芳和朱敏 为什么没钱你们还敢生孩子。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社会问题。
如果说前两位母亲都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可以把她们定位在中产阶级以上的地位。那么孙芳毫无疑问代表了社会底层,这应该是马伊琍演的最好的角色之一。
你会处处觉得她在隐忍,又处处敬佩她的勇敢。在这样一个基调下面,她陪酒卖笑,她杀人放火,她偷抱孩子,这一条条在平时都觉得十恶不赦的罪名下面,你可以理解一个母亲的倔强,和一个女人的尊严。
女儿珠珠去世的那场戏,让我格外揪心。和几乎大部分电影都管用的伎俩一样,所有渲染悲凉的场景都离不开镜头背后的消防车带来的瓢泼大雨和寂寥无人的街道,导演们贯穿着一个信念:雨越大越能赚足观众的眼泪。
孙芳抱着珠珠奔跑着,城中村狭小的道路,救护车无法开进。“哗啦啦”的雨声是影片中天然的悲伤伴奏,女儿珠珠的生命一点一滴的随着这场大雨流失。因为没钱,你像与全世界逆行,救护车找不到你,手机掉进水里,没有人停下来帮你。
这一年,微博热搜上让人瞠目结舌的刑事案件让我们对于“保姆”一词添加稍许不一样的感情,我不知道在这个法制社会的各个角落还有多少“孙芳”在艰难求生,命运的捉弄不是一句“仇富”就可以解释的。
没人知道怎么办,但是电影可以让你我多一点关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点的关注也许可以阻止一场悲剧,我不贪心,哪怕就一场,也值得。
看电影前,我认为《找到你》是李捷要找到丢失的女儿多多,是找到孙芳。后来我知道,《找到你》何尝不是找到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呼吁着平等,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公,或性别的批判,或阶级的讽刺,或着是任何任何。
从三黄五帝开始,“女儿身”就是一份礼物也是一种无奈。我知道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时代一直在变化,在去其糟粕。可是还有很多是不变的。
“女儿身”,前半生你是儿女,后半生你会成为妻子,会成为母亲,这个社会赋予你的每个身份都是一个责任,我知道,身为“女儿身”,你很辛苦。
但是你要记住,先找到自己,找到前半生的信仰,找到后半生的灯塔,然后过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