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文责自负
活了三十几年,猛然发现,人活的就是一种感觉。
而感觉,又时常被情绪左右。
情绪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身处如今这个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我们轻易就因为某件事,某个人而生发各种情绪。
轻则伤己,重则伤人伤己,愁苦常在,幸福难得。
因此,如何处理情绪问题,成为我们人生中难以忽略的重要课题。
(一)
从我和我先生相约走上终身修行之旅开始到现在,情绪课题所占比例确实不小。
我们常常借助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情绪问题,去认识自己,重塑自己,从而与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避免诸多烦恼和痛苦。
2020年夏天,我俩刚同居,还处于磨合期。
我发现我先生做完饭都没有收拾灶台的习惯。
我每次看到后,都带着气愤去清理,也不向他表达我的情绪和想法,自己受着。
后来有一次看到灶台上星星点点的油渍时,终于忍不住,气愤地向他提出做饭后顺便清理灶台的建议。
他拒绝了,他说他打算隔一段时间清理一次,不想每次做饭都清理,太麻烦了。
我不解地说,每次做完饭都会有油渍,会滋生细菌,看着也脏乱,而且积累多了很难清理。
他也火了,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我说的来。
我说,我妈在家做饭后都是顺便清理灶台的,她也经常这么教我。
很显然,继续这么对谈下去,大家只会带着一腔怒火,问题悬而未决,不欢而散。
于是,我带着自己的火气默默吃饭,味同嚼蜡。
他也一脸不悦,埋头吃饭。
就这样,一顿美味,变成了情绪的陪葬品。
不过,这只是暂停。
我认为等情绪平复后,问题还是得解决的,不想反复因为此事闹得大家不开心。
下午,我和他的情绪都平复了,经过一番思索后,我主动找他探讨解决此事。
我:对不起啊,中午我不该强迫你硬是按照我的想法做事。
我回忆了下,我的这种习惯,是我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从小妈妈就这么教我。
所以,我一看到灶台上满是油渍,就很不舒服,接受不了,请多多包涵哈。
他:是啊,让我每次做饭都收拾一次,实在是太费时间了。
我:理解理解。以后如果看到灶台脏了不舒服,我就自己去擦吧。
他:嗯。其实无论哪一种做法,都没有对错,只有接不接纳。
我:确实,我得开始练习着去接纳我看不顺眼的事,不然,太痛苦了。
其实,我们之间,还有好多诸如此类,对对方的想法或行为无法接纳的案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从这件事起,后面但凡遇到我看不顺眼、无法接纳的事,我都把它当作修行的机会,“革自己的命”,耐心地学着理解,学着接纳和包容。
虽然刚开始练习那段时间,还是会因为无法接纳而生发情绪。
但我先接纳了“自己不接纳”这个事实,告诉自己可以慢慢来,不要求自己一次做到位。
慢慢地,通过一次次的觉察和练习,加上我先生的陪伴、支持和包容,后面渐入佳境。
2022年,我打从心底里接纳了他不清理灶台这件事,以及许多其他我曾经无法接纳的事!
现在只要看到灶台脏了,我就自己擦拭干净,完全没有情绪,没有内耗,舒服极了!
他在我眼中,以前和现在的区别很大。
以前看到他,哪哪都不顺眼,心中充满无奈和抱怨,总想去控制,想让他按照我的想法去改变。
现在看到他,哪哪都好,心中充满感恩。
此类事件给我狠狠上了一课:
第一,看清了一个社交真相。
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阅历,形成了不同的三观和认知,养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想和谐共处,不可奢求他人跟我一样,只能求同存异,只能学着接纳和包容。
第二,改变别人很难,相比之下,改变自己更容易一些。
虽然改变自己也不容易,但至少主导权和掌控权在自己手上,而且不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换句话说,向内求,修自己,是条捷径。
第三,谁不舒服,谁改变。
第四,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能照见自己最真实的模样,是认识自我的契机,更是成长的契机。
第五,在亲密关系中,争吵很正常,但关键是要解决问题,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和谐,哄好对方就完事,否则将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折腾受苦。
(二)
2023年夏天,有一次在外面吃完饭,我开心地骑电驴载着先生奔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十字路口等待区看到绿灯一亮,我就准备往前骑。
结果被迎面而来好几辆电驴挡住了去路。
正当我观察着,看看要从哪边骑过去时,正对面骑电驴的外卖员突然急躁地对我大吼:“你走不走啊!”
我瞬间感觉不爽,不过还是深呼了一口气,比较平静地说:“我正在找路过去。”
我刚说完,我先生在我身后突然带着怒气大吼:“你凶什么凶!”
外卖员瞬间沉默了。
后来一路上,我俩的情绪都有些低落,原本好好的心情就这么被干扰了。
到家后,我们交流探讨了一番。
我:其实没必要生气,更何况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下次大概率也不会再见。
先生:也是,你说的有道理。
不过当时就是看到他凶你,我接受不了,心疼你,本能地想保护你。
我说:我理解,谢谢你啊!
不过咱下次遇到这种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还是忽视为好,不然会破坏我们的好心情。
先生:也是,明显能感觉到那一瞬间自己被本能控制了,脱口而出就吼了回去。
我:是吧,看来人类有些基因里的本能,对现代人早已不适用了。
先生:什么意思?
我:像刚才你的本能反应,若是放在原始社会,它是能帮助人类的。
在那个时代,都是群居生活,你要是被侵犯了不反击,有可能下次他还来欺负你,最后你可能无法生存下去,是很危险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分布在天南地北,互相之间的依赖性不强。
所以,只要别人没有真正伤害到你,只是口头上的攻击,完全不影响你的生存,是可以忽略掉的。
因为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危险,或有什么不利的后果等着我们。
先生:这样啊!那岂不是有很多本能现代人都不适用了?
我:对的,这也是现代人活得比较累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们经常要承受“早已不适用的本能”给我们带来的诸多烦恼和痛苦。
先生:好吧,那以后我们还是互相提醒吧,别一辈子都给本能牵着鼻子走。
至少先分辨下哪些本能需要留用,哪些需要“弃用”。
我:好啊。
修行两年多,回头看,我发现修行之所以不易,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需要“反本能”——颠覆部分根深蒂固地写在基因里,但已不适用的本能。
(三)
某天跟我先生在公园徒步时,我们谈论起情绪的话题。
他跟我分享了以前帮他表哥搬家的经历。
他积极卖力,跑上跑下,搬各种家具,各种箱箱盒盒,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搬完后,他心中生起一股怒火。
当他想起刚才他表哥没有认真搬东西,在轻松聊天,不慌不忙时,他的怒火烧得更旺了。
我说,为啥搬完东西了你会生气?
他思索了一会说,因为这种体力活,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帮家里干农活的经历。
当时他总是被焦急的妈妈催着赶着做各种农活,很难受。
当时他才八九岁,很想去出去玩。
但每次都只能压抑自己,逼迫自己干活,因为也确实想帮妈妈分担。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夏天的中午,他刚和妈妈在烈日下干完活回到家。
他全身湿透,又累又热又饿,正准备坐下来歇会。
不料,妈妈喊他到厨房帮忙烧火,妈妈要炒菜。
他只好硬着头皮,拖着一身的疲惫和不适感,忍着饿和累,蹲在炉灶前,让热乎乎的自己,对着热辣辣的火焰,气愤地往灶孔里添加干柴。
因此,长大后,每次干体力活,那种不愉快的感觉就会重现,让他重复感受那种压迫感、排斥感和愤怒。
我说,原来是这样。
我接着问,那为什么想起你表哥没有认真搬东西时,你更生气了?
他说,因为我无法接纳他的行为:明明是他自己搬家,却吊儿郎当的,没有积极抓紧搬东西。
我说,哦,明白了。
也就是说他帮表哥搬家这件事,反映出他心中的两个“心结”:
第一,小时候干农活的不愉快经历,为他塑造了“干体力活就是不愉快的事”的固定认知。
第二,他无法接纳他不认可的行为。
找到他情绪背后隐藏的原因后,我和他一起制定了一个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修改旧有的认知。
我们重新设定了一套新的认知,用来替代旧有的认知:
第一,未来,遇到干体力活时,保持觉察,当觉察到自己有生气的情绪时,就告诉自己,做这事是为了帮自己或他人,而且是自愿的,没人逼迫,实在不想做可以不做,找其他替代方案。
第二,做体力活,虽然累,但很有价值,因为帮自己或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
第三,告诉自己,做体力活可以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健康,是一举两得的开心事。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修习,终于,在做体力活时,他摆脱了旧有的认知,不再生发不悦的情绪。
当然,在修习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旧病复发”,但他都接纳了,没有对抗,也没有气馁。
现在,干体力活时,他不再生气,不再内耗,心平静气。
2023年,关于这个课题,我们找到了一个新方法:“正念做事”,专注于做事本身,那样就不会想太多,更不会生发任何情绪,平和自在。
2024年4月份,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做事心态:从每一件大大小小事情中,可以获取能量(关于“能量”的秘密,后续将更全面地分享我们的探索发现和亲身体悟),这样就不会排斥做体力活,以及所有不喜欢做又不得不做的事了。
(四)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所列举的自身案例中,有些使用了ABC法则。(我是后来才发现有这个法则的,没曾想,自己不知不觉中“做对了”。)
经过亲身验证,某些情况下,确实适合使用ABC法则,能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
ABC法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
A,指发生的事件。
B,指对事件的信念、观点、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简称“对事件的解读”)。
C,指情绪或行为引发的结果(包括感受)。
我提到这个法则想表达的是,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根本原因并非事件本身(A),而是对事件的认知(B)。
因此,若想解决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发生的事或人(A),而是要改变自己对事或人的认知、解读(B)。
通过改变认知(B),从而改变情绪(C)。
例如,我先生干体力活就生气的案例:
事件(A):干体力活。
认知(B):他认定干体力活就是不愉快的事,是令他讨厌和反感的事。
结果(C):他生气了。
原本,他认为是干体力活(A),导致他生气的。
其实,是他旧有的认知(B),导致他生气的。
所以,把他的认知(B)修改为干体力活可以帮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可以锻炼身体后,经过反复练习适应,他干体力活就不再生气了。
也就是说,他解决情绪困扰的关键在于,他成功塑造了新的认知。
(五)
生而为人,行走人间,我们的情绪难免动荡。
反复与情绪“过招”的我,受过情绪的伤,也吃过情绪的苦,当然也尝过情绪的甜。
曾经,讨厌生气的自己,讨厌被焦虑裹挟的自己,讨厌被恐惧笼罩的自己。
其实,我不想讨厌自己,我是讨厌情绪的起伏不定,讨厌情绪带给我的糟糕体验。
甚至,一度渴望自己变成一个没有情绪的,冷漠麻木的人。
但是,历经千帆,蓦然回首,我才发现,我错怪了“情绪”,因为我只是片面地看到了它其中一个面相。
现在,情绪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一个助力我成长的契机:
一、情绪产生变化时,是认识自己的好时机;
二、情绪产生变化时,便是自我修行时;
三、情绪产生变化时,就是与他人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我和我先生每次处理完情绪后,都能察觉到两人联结更深,感情升温了)
现在,情绪更像我的一位智慧导师,引领着我,走向我渴望的“平和与喜悦”,“自在与宁静”:
一、情绪是内心发出的“声音”,是深入了解自己的契机。
二、情绪要及时表达出来,压抑久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例如,积少成多,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压抑太久,最终变成抑郁症;
过分压抑,导致做出冲动的违法过激行为,害人害己;
情绪长期没有排解,引发各种疾病。
三、挖掘情绪背后的原因,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避免反复受情绪之伤。
当你从根本上解开情绪的谜底,修炼到位后,你会发现,其实根本不用“生气”、“焦虑”,原来你完全可以平静面对世事纷扰,过上轻松自在的生活。
四、无条件接纳任何情绪,不然,对抗本身,将产生新的痛苦。
当你与情绪握手言和,与情绪和谐相处,你会发现,“控制情绪”和“管理情绪”将成为伪命题。
因为在情绪还没生发前,就已被你转化解决,又何来“控制”,何来“管理”呢。
(六)
最后,分享下我应对情绪的方法,供你参考。
第一步,觉察;
第二步,接纳情绪;
第三步,表达情绪;
第四步,情绪平稳后,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
第五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解决方案;
第六步,反复练习(允许自己无法短时间内达到目标)。
我相信,有一天,本自具足的你,面对情绪的风雷雨雪,能发挥自己的智慧,走出一条专属于自己的自在喜悦之道,不再受情绪之苦,遍尝情绪之甜,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