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认为18到25岁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的时期,的确在20岁左右的年纪我们都会渴望着体验爱情,因为强烈的渴望我们可能会很容易找到一个人一同坠入爱情无法自拔,但是这样的比赛却不一定有那么完美。一个由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所完成的研究表明:当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将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爱情亦是如此,当我们极度缺乏,我们就会随便找个人恋爱,不顾对方有多渣。
就像我的一个女性朋友A,她的男友不求上进,只知道吃喝玩乐,家庭条件甚好却依旧不满意,对女朋友也是十分挑剔,总爱评价女生的穿着打扮,在女友前也是大谈其他某个女生如何会打扮,如何好看。以女友A的条件完全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男生,可是身边一直没有合适的男生,而她几年未谈恋爱了,自然对于恋爱是十分渴望,所以当这个男生向她表白时,她很快就答应了,在一起后她发现了男友这么多的缺点却依旧不放手,设想若有很多人追求A,她必可以更好的去选择男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随意。
其实对于缺乏的东西,也不一定要用对应的东西满足。20多岁的年纪,能够有幸体会到恰到好处的爱情,当然是好的,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可以获得亲密感来避免孤独感的。
我想这世上若是有一种东西可以同亲密感相提并论来抵御孤独感的话,那一定是梦想了。看看为了梦想那些奋战到深夜,形单影只的人,你若问他们是否孤独,为何不寻一人体验亲密关系带来的愉快,他们不会承认内心是孤独的,即使是孤身一人,可是心中有梦一步步走向梦的过程,始终倍感温暖,根本不曾在意周围是否有人可以给他温暖,在他们眼里,梦想足以抵消一切的孤独,他们所有的温暖都是发自内外的,而非从外界获取的。所以呀,即使没有爱情,他们也幸福。
艾里克森还说18到25岁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所以20岁左右的年纪不要盲目的通过爱情来逃离孤独,若遇不到对的人,就用梦想抵御孤独并从中认识清楚自己,为以后更好的体验爱情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