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一、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课进入学校班级课表。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常规教学工作检查。目的是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同时各班主任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创造条件,将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对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我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时记录,分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其形式包括:面谈: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教师可直接找学生或班主任敞开心扉,谈心交流。电话、微信或QQ沟通: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老师口头交流的,可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三、多措并举,立足学情寻求多方合作与支持。为了更好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融合教师指导与家长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培训,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家访,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在课堂课上,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多科并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我校树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突破口。同时,逐步完善心理辅导室和特殊资源教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参加各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专兼职教师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放,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及时对有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扰,并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同时,鉴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以个体健康的心理为前提的,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我校组织教师围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活动。
四、加强学习,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专题师资培训、活动课观摩、案例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中心,以新课程环境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主要内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大实验与研究的力度,积极探索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 总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及家长的鼎力配合下,学生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有力地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以及校园网的逐渐完善,正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时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通道,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