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一、聚焦《琵琶行》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中唐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大唐也由盛转衰,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我们领略中唐人的心理状态与变化的窗口。
当我们反复品味《琵琶行》时,心里会不自觉地想要了解,白居易为什么能够创作出《琵琶行》?
在创作《琵琶行》之前,他曾经是否有相关的创作经验?
琵琶女到底是虚构的人物还是实有人物?《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诗人白居易的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中的“沦落人”到底指的是什么?
《琵琶行》体现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怎样的人格特质与性格特点?
如何评价白居易?
…
二、《琵琶行》之创作资源与背景
白居易在创作《琵琶行》之前,也零散地创作过关于音乐艺术的诗篇,例如〈琵琶〉、〈听崔七妓人筝〉、〈夜闻歌者〉、〈夜筝〉、〈听夜筝有感〉、〈听琵琶妓弹《略略》〉、〈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秋江送客〉、〈江上送客〉以及元稹〈琵琶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等。
元稹〈琵琶歌〉中的“冰泉呜咽流莺涩”、“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
〈听崔七妓人筝〉中的“白尽江州司马头”。
〈夜闻歌者〉的“寻声见其人”、“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夜筝〉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听琵琶妓弹《略略》〉中“腕软拨头轻,新教略略成。”
〈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中“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
从上述诗篇可以整合出如下重要信息:
(1)时间〈夜晚〉;
(2)地点〈明月秋江〉;
(3)背景〈邻船相见〉;
(4)人物〈陌生乐女〉;
(5)活动〈自弹自诉〉;
(6)表情〈敛容低眉〉;
(7)遭遇〈薄命不幸〉。
而在《琵琶行》中,我们也能够找到上述诗篇的一些影子。
白居易由于左迁前途莫测,时常把眼光转向缅怀过去。对唐朝未来的发展淡漠,时常回顾荣耀的过去,这亦是时代的反映。出现在这之前的人一定是享尽荣华富贵的过去[沦落人],故《琵琶行》的女主人公作为这种富有诗意的实有人物,而出现在他的眼前。
三、琵琶女之纪实与虚构的存在
〈琵琶行〉之创作是奠基在白居易几个不同的亲身经验上的,他由个人〈秋江送客〉、〈江上送客〉之类日常的生活型态,以及〈听崔七妓人筝〉、〈琵琶〉、〈夜闻歌者〉等多次与乐女有关的亲身经验中取材,让这些性质上大同小异的经验内容彼此激荡、渗透、汇通,而化整为零地熔铸为一综合的艺术表现。
〈琵琶行〉恐怕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加工的成果,琵琶女的存在也就处于纪实与虚构之间,亦即琵琶女是从想象中聚合而成而走入现实的角色,一旦触及生活中的类似身影,就会从平面的模板转化为活生生的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创作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而然产生的作品。
入谷仙介〈关于《琵琶行》的创作〉:“《琵琶行》绝非在一个夜晚里与之所至信笔写下的作品,而是诗人人生的一大转机,是诗人在遭受流配江州的打击后,深刻反省自己的人生时,理所当然要产生而终于产生的作品。”
方扶南:“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由此观之,白居易的《琵琶行》声声关情、感人肺腑,乃声音至文之大成作。
【参考资料】欧丽娟——《唐诗新思路》
【文字家园】投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