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我,一直活得像座孤岛,恰如我很喜欢的昵称:Isolated City。而六月与两个人的见面,带给我全新的认知,不妨与妹妹分享探讨一番。
一位是我远房亲戚,85后,就职于互联网大厂,据说是全公司最年轻的总监。去年初冬第一次相见,我就深感佩服,他毕业后在家乡工作,两年就晋升到公司中层,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MBA,跳槽北漂,边读书边工作。
他的妻儿都在老家,背井离乡的漫漫长夜,就沉浸于读书听课,闲暇时读了几百本科技、管理、财经类书籍,每天睡前在B站上听课两小时,上班路上半小时,都用来听课、听书。理工出身的他,已然成了二级市场半个行家,说到了40岁,被动收入就应占到年收入的40%。
他给我的建议,是多学习,不是漫无目的地考证,亦非仅学习业务知识,而是了解政治、经济等宏观形势,坐高望远,方识得庐山真面目。
另一位是领导介绍的相亲对象,比我年长五岁,留学归来后三年,先后就职于两家互联网大厂,尔后在AI风口上,跟着前领导辞职创业,还技术入股了家人、朋友的公司,可谓多面开花。
他的业余爱好也是读书,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喜欢研读老美的成功学,提炼成自己的方法论。与之对话,能看出他对经济、历史、法律、心理学等的广泛涉猎,更能感受到他对职业生涯的认知与规划。
他说,自己没有选择程序员的既定路线,摸着石头过河,自然要多学、多思、多见识。
他还说,当前赚钱的目标是“齐家”,帮助家人过上好生活。
出于诸多原因,我俩并未“修成正果”,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人生还有这种活法!五年后的我,能否如他这般,见多识广,自信从容?
或许妹妹会说,我们选择的路不同,金钱也非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据我观察,无论“围城”内外,上班都容易催生麻木,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很多人没有想法,没有规划,没有提升,无论薪资还是职位。
工作不同于上学,上学如开荒,一块地耕种好了,就去开拓下一块;工作则如分包,一块地耕种好了,你就年复一年地耕种这一块。我们能做的,要么改进耕作方式,如以农业机械化取代刀耕火种;要么提炼方法论,如发表论文、专著。但人之惰性,会让大多数人安于现状,以程式化侵蚀创造性。
以我为例,转眼工作四年了,兢兢业业,业务与风评都还不错,但同辈中佼佼者甚众,远没有出类拔萃。工作之余年年考证,却无一证书为工作必需;天天写文,却只能赚得碎银几两。
而一旦走出围城,我是什么?我能干什么?
春招时,朋友鼓动我在招聘软件上试试,写简历这一步,我就颇受打击。什么都会点,什么都不精,是最可怕的状态,或许我应该踏踏实实磨练一项技能,做出一点成绩,能为本职加分最好,再不济还能当副业。
四月校稿时,我计算过“时薪”,累死累活一小时40块,真不如上班收益高,毕竟上班还有摸鱼时间。而那些老师之所以找我校稿,是因为她们的时间“更贵”,此类dirty work,理应分给廉价劳动力。而我,被卖了还乐颠颠地帮忙数钱。
为何她们的时间“更贵”,能赚更多钱,承担更核心的工作?因为有资源差(chā,下同)、信息差,归根结底还是认知差。她们对形势、对自身都有清醒认知,善于放大优势,把握机遇,“销售自己”,这些软技能,或许是我应该学的。
如此看来,我也不过是麻木、穷忙的牛马,却在自己的孤岛上孤芳自赏。
混迹写作圈多年,我见过很多超级IP的样本,却始终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不愿让“网感”玷污阳春白雪。但倘若一件事无法产出收益,尤其是被动收益,它就只能是情怀、爱好,是当今社会的奢侈品,我的时间依然廉价而虚度。
我真该好好拷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