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无情的,时代的潮流亦不可抵挡
●●●
曾经辉煌一时的《京华时报》,在年初经历纸质版休刊后,其新媒体矩阵于昨日(8月15日)推送部分内容后也陆续停止更新,矿妹今日查看《京华时报》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确未发现有新的内容。如果《京华时报》新媒体端内容全面停止的话,意味着其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百度百科对《京华时报》的历史沿革梳理如下: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
200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旗下的《京华时报》,在北京报业市场率先试水,集纳社会资金,以全新的机制引领中国报业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2011年9月2日,《京华时报》完成了她的十年积累和铺垫,全新融入北京,成为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
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云报纸全球首发,《京华时报》成为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彻底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标志着全新云媒体时代的到来。云报纸的诞生被评为中国传媒十大新闻事件。
《京华时报》身陷困境,亏损严重,突围未果。如斯大潮下,经反复考虑、慎重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了将京华时报社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并于2017年1月1日休刊的决定。
从中可以看出,《京华时报》的出身背景可谓非常显赫,直属于最权威的央媒旗下,而且肩负引领中国报业改革的重大使命,这样一份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报纸,创造辉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而其现在的结局却让人唏嘘。
如此遭遇,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让传统媒体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让我们看看《京华时报》,他们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传播形式的创新,在全球首发“云报纸”,可以说是走在了创新的前列。随着新媒体发展日益壮大,《京华时报》也加强了对自己新媒体矩阵的经营,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也表现不俗。由此可见,《京华时报》对形势的敏锐度还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这样的一份努力适应形势的报纸最后也被大势所弃呢?矿妹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京华时报》的创新没有触到用户痛点。2012年的京华云拍确实是媒体形式的一大创新,但这一创新只是使用第三方的技术而已,对于用户最关心的内容方面却没有经营好,以致于在短暂的热闹之后,这一产品便被用户抛弃。
京华云拍这个产品,有点类似于现在的AR技术,如果持续提供优质的内容,做出影响力,说不定可以站在时代的潮头。目前来看有点半途而废,实在有点可惜,就连这个技术的提供商,最后也变成了一个鸡肋。
其次,《京华时报》在内容形式上努力适应新媒体时代潮流,但传统纸媒的思维本质没有根本改变。同处京城的新京报,打造了出了一批有特色的新媒体矩阵,如政事儿、沸腾、书评周刊等,每一块都独立包装策划,形成了稳定的粉丝群体。而《京华时报》的新媒体内容,大多是从报纸转摘,或者从其他渠道转载而来,还是在用传统媒体的思维在运营新的渠道,本质没有根本改变。
新媒体除了在传播介质的表象上与传统媒体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对细分人群进行内容上的精耕细作,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产品。很显然,《京华时报》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第三,流量向移动端聚集,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也是我们看到《京华时报》遇到困境后的第一反应,那就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的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媒体正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横扫传统媒体的阵地。广告量、订阅量断崖式下滑,缩版减版,裁员降薪……,是近两年传统媒体常见的一些话题,《京华时报》作为其中一员,当然也未能幸免。
第四,盈利能力的降低,使媒体的生存更加艰难。2001年,《京华时报》创报,以注册企业法人的形式成为时事新闻类报纸中首位“吃螃蟹者”,市场化的运作让这张报纸尝到不了甜头。但在市场之中,就要接受市场的洗礼。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市场地位一落千丈,市场化的媒体自负盈亏,在连连亏损之下,不仅是《京华时报》,还有很多媒体也早已不堪重负,选择关张的也不在少数,《京华时报》的退出,是市场的选择。
市场是无情的,时代的潮流亦不可抵挡,曾经辉煌一时的《京华时报》若如退出历史舞台,你不必讶异,也无需悲悯,它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