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金庸先生去世,还有一位大德圆寂。
关于金庸,他的作品家喻户晓。他的全集我也看完过。
这位曾经想当外交官的人,最后成了新派小说的引领者,成功的报业家、企业家等等。
我对金庸小说的理解是——正大光明
首先说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管金庸小说怎么多变,弘扬爱国,弘扬为民是其原则。
再说大——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大气。
首先是心量大,他心量大。心量大,就能包容,所以阿紫、韦小宝的母亲韦春花等人物在金庸笔下活灵活现。阿紫因挖出眼睛还由坦之,抱住萧峰的尸体往下一跳,让人知道看似自私的人,也有无畏的一面;韦小宝的母亲作为一名妓女,也有她的原则——一是不偷,她可以把培客人时桌上的糕点悄悄的拿来给韦小宝吃,但不会去偷客人的财物。二是不接外国人,当小宝问她自己的生父是可不可能是外国人时,她说:“我怎么会去做那种烂婊子。”这些小人物金庸能刻画得细致入微,源于他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包容。当然小人物都能刻画好,何况大人物了。
然后是格局大,不管是时间、空间格局都比较大。而由于金庸知识面宽,学识大,所以看他的武侠小说,其实是对历史、文学、医学等等传统的一个启蒙。
再说光明——金庸办明报,取的就是这个明字。金庸笔下的主角,往往都光明磊落,哪怕是韦小宝这种小角色,也有其信念,明辨是非,知大是大非。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金庸不过如此,不值一提。不过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他的笔墨串联起来。大家对金庸小说的着迷,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着迷。现在再看,无论怎样,金庸小说对我们的文化认同,以及做人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许多时候,所谓的"不过如此,不值一提。"其实是一种自大。还有些人,拿着力学原理来论证降龙十八掌的威力可不可能那么大。我觉得这类人不是文学爱好者,也不是文学创造者,而是文学研究者了,用力用偏了——不过如此,不值一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花了许多精力在上面,也比普通人强些。
金庸给人的感觉,还有就是他的定力深厚。许多人,读书读多了,知识丰富后,容易自满,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相轻”的现象。一句话,瞧不起人。而金庸给人的感觉是博学多闻,却不浮躁轻狂。这点很是难得。 其实金庸真的没有轻狂过吗?有!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因为写了一篇嘲讽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斯漫游记》。结果因“亵渎师长,败坏学风”而被革出校门。谁没无知过呢,谁没轻狂过呢,许多人当自己无知时,追求知识;当知识丰富时,又瞧不起无知者,殊不知今日的无知者正是昨日的自己;当觉得羽翼丰满,能大闹一场时,殊不知今日的你挑战权威,明日你却成了权威打压着新人。金庸先生成名后,没有到处打压人,或者到处宣战。这一点值得赞叹。
吊唁金庸,是吊唁金庸的品格和追求,也是吊唁一段时光。
昨天,还有一位大德舍愿西去,那就是上照下常长老
张爱玲曾说:“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而我说:”当我知道上照下常长老舍愿西去时,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当网络上佛学泛滥时,真正学佛法的人有多少,真正去践行的有多少?
经常看见有人引用:“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谁真知道这偈子的意思?
如果我说:“失菩提心处惹尘埃”谁能来明辨此话是否正确。谁又知道什么是菩提心,又愿意发菩提心而不退呢?
我知道有这样的人?我也相信有更多的人,会成为这样的人,下一个是不是你呢?不得而知。